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越秀区民俗文化
越秀区十大民俗文化
广州市
越秀区
荔湾区
番禺区
增城区
黄埔区
花都区
天河区
海珠区
从化区
南沙区
白云区
全部越秀区民俗文化
越秀区地名网
[移动版]
1、
广州灰塑
灰塑在民间又叫灰批,是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在陈家祠及佛山祖庙到处均可见清代灰塑作品。灰塑的工艺较精细,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进行雕塑造型,表现形式有多层次“立体”灰塑,有浮雕式“半沉浮”灰塑,也有圆雕式单个造型的“单体”灰塑等。多层次立体灰塑要求高、难度大,以开边瓦筒、铜铁线作躯干、筋骨、肢架,用草根灰或纸筋灰进行单个物体立体造型,特别是人物头部更要精雕细塑,然后在墙壁上批塑出浮雕或通雕衬景饰物,最后把单个立体雕塑人物安装上去。其特点是玲珑通透,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半沉浮灰批工艺稍简单些,方法是先在壁上打上铁钉,糊上造型完成之后,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绘,色彩要绚丽鲜艳醒目。灰塑装饰多在建筑物高处,故绘画线条要粗劲,色块要大,强烈清晰,特别注意仰视效……
[详细]
2、
五羊传说
五羊传说至少已流行了1500年。关于五羊传说,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晋代。到了唐宋,五羊传说更为流行。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诗句、《太平广记》卷三十四引唐裴铏《传奇》“崔炜”篇,都提及羊城,即广州。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续南越志》云:“旧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五《石语》也有关“五羊石”条。五羊传说具有重大的价值,是千余年来民众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时,它具有开放性的基因,其派生的故事反映了广州城作为口岸城市,对外交往频繁的特点。五羊传说是岭南地区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口头文学,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同时为书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而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它也蕴涵着哲学、宗教、艺术、语言、风俗……
[详细]
3、
春节(行花街)
逛花市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又称“行花街”,春节期间逛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流行于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逛花街的来历,希望对你有帮助。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当时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广州花市源于明末“花渡头”。清中期,在藩署前(今广东省财政厅前)出现夜间花市,19世纪60年代渐成年宵花市,迁至今天的北京路。花市从农历腊月二十八直至除夕夜,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尤其是逛西湖花市,是“老广州”的风俗习惯。位于广州市西湖路、教育路商业区域的西湖花市,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誉,也保留着广府传统文化的风韵。广州大规模的除夕花市定型于1920年以后,与从前的花市有所不同,年宵花市只限在……
[详细]
4、
广式莲蓉饼食制作技艺
广式莲蓉饼食,风味独特、甘美香溢,是广式饼食的优秀代表,其在秉承广州传统饼食制作技艺基础上,经过历代制饼师傅改进发展而来。广式莲蓉饼食制作工艺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用枧水洗褪莲子衣时,精确掌握枧水的纯度和比例,在去除涩味的同时保证莲子的香味;二是制作莲蓉时的火候与时间非常讲究,制作出来的莲蓉色泽金黄、幼滑、清香味浓;三是坚持采用当年产的湘莲、进口的优质白糖和即榨的花生油为原料制作莲蓉。作为广式莲蓉饼食制作的代表,创建于1889年的“中华老字号”广州莲香楼,制作莲蓉饼食已超过百年,被誉为“莲蓉第一家”。……
[详细]
5、
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
二百多年来,敬修堂恪守创始人钱树田倡导的“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以发展医药造福人民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敬业修明”出自孔子的《论语》:“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修明者,积极进取发扬其业也。”可见开创敬修堂的先驱们,他们在开办敬修堂的时候并不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价值,而是把培养致力于发展医药事业造福人民的正人君子列在首位,这就是敬修堂的核心价值。敬修堂“以人为本、济世救人”的医训和“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是我国中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
[详细]
6、
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
采芝林创立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6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数代人的悉心经营,逐渐发展壮大。2008年原广州市药材公司正式更名为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标志着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老品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1月国家商务部授予采芝林“中华老字号”的称号。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是岭南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药济世,治病救人”的理念、对传统药工技艺的传承、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无不闪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采芝林积极传承、保护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艺,尤其是对于岭南地区特有药材加工技艺的继承,对弘扬我国传统中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细]
7、
太虚拳
太虚拳太虚拳(俗称太虚六睁逼打花拳)属于武当内家拳种。武当内家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后逐渐分为南北二派。以张松溪等为代表的南派武当内家拳,其中一脉传至清皇室,在清咸丰年间由伍荣羽加以发展,形成体系化的太虚拳,并流传至今。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太虚拳理论体系完善,掌有四极,手含八极,可打六睁,以座山马为特色。其拳式有快慢之分,慢拳养身、快拳御敌,功效各异。太虚拳以道家自然法则观为精髓,融儒家、释家、阴阳、中医养身术等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详细]
8、
南派花毽
南派花毽踢毽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活动,自清朝初年就已在广州地区普及,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清朝八旗子弟对花毽加以改良,随着毽舞声和,渐渐形成了现在颇为流行的南派花毽。与以个人套路为主的北派花毽不同,南派花毽主要以四、五人互踢(又称围毽)为特色。南派花毽技术要素主要包括基本功、毽路、花式180个。南派花毽讲究互相配合、动作协调,过毽毽路清晰,落点准确,并加入武术、戏剧做手、舞蹈、醒狮等艺术元素,使花毽表演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详细]
9、
手工打金制作工艺
手工打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西汉南越国时广州已有不少为宫廷制作的精美金银饰物。十九世纪时,广州金银首饰加工十分兴旺,打金技艺不断成熟。目前广州的金银首饰通常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面饰、冠饰、带饰和佩饰等。通过镶嵌延伸,包括手工制作的翡翠、钻石、宝石、珍珠等珠宝各类镶嵌造型,使金银与珠宝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造型、摆设、焊接、修整、镶嵌、抛光、电镀等。……
[详细]
10、
象牙微雕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手工技艺。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民国时期,牙雕商号和生产作坊集中于广州大新路,形成一条著名的象牙街,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广州象牙雕刻以镂雕牙球、象牙船、微雕为代表,其中象牙球是最富特色的品种,一块完整的牙料被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牙球,层层转动自如。如今,象牙球可镂雕至五十多层。2006年,象牙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秀区的冯惠盈是象牙微雕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祖父冯公侠创立了象牙微雕,他还将微雕艺术应用于图章、古书、笔筒、瓶碟、屏风上,使微雕成为广州牙雕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象牙微雕技艺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人很少会选择这种需要极大耐心和精力的技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面临难以为继……
[详细]
全部越秀区民俗文化>>>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