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崇左市 > 扶绥县民俗文化

扶绥县十大民俗文化

扶绥壮族《舞雀》
  扶绥壮族《舞雀》当地壮语称为“某挪”,是壮族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扶绥县渠旧镇,驮弄村及周边村屯是其中心流传区域。当地惯称白鹭为“雀”,故又名为“白鹭舞”,是当地壮族在春节、婚礼、贺寿等喜庆日子用于庆贺的舞蹈,表达祝福吉祥之意。 舞蹈表现白鹭在野外的生活,表演时用木制雀头,外覆布制雀身,绘有羽毛,由演员套在身上模仿白鹭的形态表演。如飞翔、觅食、戏水、梳羽、栖息等。舞蹈形式质朴,动作简单易学、形象生动逼真。舞队通常为4至6人。用鼓、锣、镲、唢呐等伴奏;以“点步”、“碎步”、“抖首”、“梳羽”等动作为舞蹈语汇,表现白鹭鸟的情态。 《舞雀》发源、流传在驮弄村已有一百多年。最初舞蹈表演内容为“打雀”,最后还有猎人出现赶走白鹭的情景。因为当地在丰收的季节,经常有白鹭偷吃稻谷鱼虾,村民打雀的……[详细]
扶绥花鼓戏
  花鼓戏为传统戏剧,流传于扶绥县昌平乡、中东镇。花鼓戏《流衣失子》《花酷少》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外地流入最早的剧目之一。剧本人物,乐器伴奏,分场次形式表演,一般20人左右。1943年流入中东镇上余村弄楼屯,第一代、第二代传人陆延章、杨其昌为了糊口招领本屯村民自排自演。每当春节、中秋节或者有人办喜事都请他们去演出。第三代传人韦连陪,1914年出生,高小文化。第四传人韦香昆,1944年出生,初中文化,是现在唯一的传人。……[详细]
左江采茶舞
  左江采茶舞为壮族民间节庆舞蹈,又名“壮采茶”,普遍流传于崇左壮族地区,主要是江州区以及扶绥县、龙州县。 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反映人们的劳动和爱情,表现人们的欢乐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清光绪年间开始有传教和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恭贺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娱乐大众。 集体舞,主要内容是表现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主题是茶园劳动,故名。舞者有男有女,男者称茶公,女者称茶娘,手持彩扇或兰花灯、手帕等。由一两个茶公领着一群茶娘载歌载舞。茶公动作幽默有趣,茶娘舞姿轻盈灵巧,热情欢快,富有生活气息。使用麒麟、凤凰等造型道具,小鼓、锣、镲、笛子、胡琴、唢呐等器乐伴舞。 没队演员可达二三十人。另一种是每年农历正月,三五名壮族舞者串村走寨,从在一张晒稻谷的……[详细]
丰收节
  丰收节又名“十成节””八成节“。扶绥县农村在农历十月过丰收节,丰收节起源的年代很难推考,但从清朝后已十分盛行。农民们把丰收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来过。因为此节是在农闲时,所以特别热闹。节日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筹备酒肉等所需的食物,有的地反还要做糍粑。在节日那天,外地亲戚不用通知都自然前往捧场,即使是陌生的过路人,只要碰上也可以到场参加宴席。谁家客人最多表明他的亲戚朋友多、门路广;相反,谁家要是门庭冷清,就证明他家不兴旺。有的农户过丰收节还祭拜祖坟,祈求来年再获丰收。过丰收节,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日子。中东镇一带壮族在农历十月初十过节,故亦称“十成节”,意指收成“十足”。新宁、龙头、东门、柳桥、山圩等乡镇壮族则在农历十月初九至二十九日择一天过节(约定俗成),其中经初九、十九、二十九3个含九的日……[详细]
东门斗鸡节
  东门斗鸡节为扶绥县东门镇传统游艺性节目,又名“斗鸡赛会”。民间传说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东门蜈蚣、蝗虫泛滥成灾,农作物被破坏,民不聊生。农历十月初八,玉帝派宝葫芦仙翁下凡到东门降服虫魔,仙翁把宝葫芦中的仙丹喂给啼叫最响亮的公鸡吃,这只公鸡精神倍增,百毒不惧,日夜不停地捕食害虫。49天后,这只公鸡因劳累过度而死去,化成东门公鸡山。为了纪念这只公鸡,东门人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斗鸡节,各村自发组织斗鸡比赛,每位参赛者都抱着大红公鸡到赛场报到,交纳一定数额的参赛费,抽签排号,即可参赛。 比赛规则采取单淘汰制,多由一名长者任裁判。斗鸡场一般选择在宽阔平坦的地方,斗鸡平台是用木板搭成1米多高的圆台,四周围着竹篱笆,观众围着圆台观看。参赛公鸡依次上场,一对一地进行搏斗。当其中一只羽毛竖起,狂……[详细]
壮乡歌坡会
  传说唐代渠黎驮河村有个刘三妹,自幼父母双亡,与兄相依为命,三妹才貌出众,善唱山歌,后因歌生事,被兄推下左江而亡,人们在寻找三妹时在附近山洞里发现一块隆起的似坟墓的大石头,人们认为神仙怜悯三妹就把她葬于此。后人们为了纪念三妹,每年三、四月间便到三妹墓前唱三歌,后逐渐发展为歌坡。歌坡的山歌曲调优美动听,常用的唱调一般有四、五种,有的高昂粗狂,有的悠扬柔和。歌词的内容极为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大部分是歌手即兴成歌,随口对答,比喻巧妙,语言生动。比较有名的有渠黎渠笃、渠旧咘沙、东罗、柳桥等歌坡。……[详细]
  扶绥县居住有十二个少数民族,其中汉、壮人口最多,扶绥县民风民俗习惯以壮、汉族的风俗习惯为主,由于受传统的骆越文化影响,经过数千年以来的传承和不断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壮乡的文化、生活、民俗、习惯。有唱春牛、三穿花、白鹭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有游神节、赶歌坡、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和壮族婚嫁、丧葬等传统习俗。民间还保留有给长寿老人“添口粮、增福寿”的习俗。如今,具有远古壮族文化的是崖壁画、彩茶剧、“三月三”赶歌坡等风情在扶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扶绥县民族、语言分布扶绥县是以壮族蓝衣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县,全县主要有:壮、 汉、瑶三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 317420人、汉族人口 59775人、瑶族人口 1250人,苗族236人,其他民族43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23%。本县民族语言……[详细]
  唱春牛,当地群众俗称“唱梅屈”。在我县起源时间约在三百年前,流传在山圩、东门、柳桥、昌平等地。唱春牛原本是拟兽道具民间歌舞,内容最早是颂扬耕牛在一年中为农家丰收做出的贡献。后来发展成为戏剧形式,内容逐渐汇进庆贺五谷丰登、祝愿风调雨顺、歌唱社会主义新风尚等内容。曲调主要是采用左江采茶曲子,并吸收彩调、师公戏等成分,其道白和唱词有的采用平话、白话、也有采用壮话等语言,形成了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民间唱春牛戏。2011年参加“魅力北部湾”群众文化优秀节目展演荣获二等奖。……[详细]

全部扶绥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