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太原市民俗文化

太原市十大民俗文化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锣鼓音乐,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是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太原锣鼓的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太原锣鼓中的“流水”,相传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详细]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淬技艺
  乾和祥茶庄是山西茶行的百年老字号店铺,以销售茉莉花茶为主,茶庄的掌柜们在长期摸索实践中,创制了茉莉花茶拼配加工、包装技艺,传承至今。茶叶拼配加工,即把各种长短、粗细、轻重、批次、质量和产地不同的、等级相当的原料茶相互拼和,使茶叶的各项品质得以提高的技术,具体而言,分为选料、单样感观审评(取小样、剔除花干、冲泡、热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看叶底、温闻冷闻)、采成品小样、小样拼配、成品小样审评、做单(把成品小样所需原料品种、数量明细做成表交递保管,拼配成品茶由保管完成)、成品拼配、采成品大样、包装等九道工序。斗型包装是茶叶加工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又分为拢茶、对折、打筒、折边、整型、卡包、捋型、封边、成型九个步骤。通过上述过程,茶包成型加贴茶庄标签。一个底部方方正正,上部隆起饱满,四面平整,棱角分明……[详细]
剪纸(太原剪纸)
  剪纸(太原剪纸),山西省太原市的传统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原剪纸,历史之悠久,可见于《史记·晋世家》记载“剪桐封弟”的史实。南北朝诗人庾信有诗云:“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熏。天子无戏,唐有其君。”(《成王刻桐叶赞》)。世代相袭,延续传承,形成了太原剪纸悠久、博大、独特的艺术风格。“剪彩为人起晋风”“巧剪桐叶照窗纱”等唐诗就是赞美太原剪纸的。太原剪纸都能恰当地装饰环境、渲染气氛,为群众喜闻乐见,一直流传至今。太原剪纸有装饰类、俗信类、时效类等千余种图案,剪法上不论折剪、掏剪还是刀刻,制作上不论是套色、染色、衬色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手法和艺术创作风格,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也有南方剪纸的纤秀,两者巧妙融合自成一派,写实而不拘泥,夸张而不荒诞,给人以含蓄……[详细]
“益源庆”宁化府老陈醋醋酿造技艺
  宁化府醋酿制技艺是山西陈醋酿造工艺的代表之一,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1404年又封晋王五子朱济涣为宁化王,因宁化王选府址时,选在了“益源庆”(制醋坊)所在地区,便将其收为专门为王府酿酒、制醋、磨面的王府作坊,供皇室使用。“益源庆”在制醋方面,总结多年的经验研制出了一套固态发酵食醋的制作工艺和配方。酿出的醋甜、绵、香、酸,回味生津,久存不变质,为当时仅供皇宫贵族御用的珍贵调味品。之后的几百年中“益源庆”始终由朱姓东家经营,直到1943年朱家败落易主,新股东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但始终不变的是代代严格相传的名醋酿造工艺和配方。宁化府醋以优质高粱、大曲(用大麦、碗豆制作)为主料,辅料有谷糠、麸皮等;具体酿造流程分为粉碎、拌谷糠(或稻壳)、加水……[详细]
清徐孟封饼制作工艺
  孟封饼是山西省清徐县孟封村的特色传统名食。据传,清光绪年间孟封镇南里旺村冯财主雇用孟封人赵晋山为厨。一日,赵晋山偶用面粉与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团,不料面团过稀,无法做饼,只好一块块堆在鏊子上,自然摊成饼形。出炉后,冯财主一家人食之,赞不绝口。问之饼名,赵随口答曰:锅块。后赵晋山回孟封村设炉,专以做该饼为生。其时,孟封镇集市贸易兴旺,客商皆至,此饼味美之名不胫而走,成为远近闻名的佳品。后经多次改进,其品质更佳,因产地孟封镇,大家都称之为“孟封饼”。孟封饼是用小麦专用粉、精炼植物油、绵白糖、蜂蜜、芝麻、纯净水等作为原料,经过调制面团、调酥、成型、烘烤、冷却、储倦、包装等工艺制作而成。清徐孟封饼工艺独特,采用传统的吊炉、闷罐储倦烘焙;选料精优,调配合理,纯天然,不合防腐剂,符合……[详细]
太原面塑
  太原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形象。太原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随风入俗,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太原面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老人过寿,晚辈多数带着寓意长寿的桃形馍拜寿,馍上装饰着松鹤,也有紫色葡萄和灰色松鼠,取多子多孙之意,还有福禄寿喜等等;女儿出嫁时,母亲、姥姥、舅舅要送一笼屉礼馍。面塑和礼馍相结合,有富贵牡丹、莲年有鱼(连年有余)、金鱼满堂(金玉满堂)、花开石榴(多子多福)、并蒂莲花(同心同德)等;结婚时,男方家要为女方捏两个看饼,状如圆盘,顶端是莲花和牡丹,用来祝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女方接到看饼后掰下外圈,将中间部分回赠给男方,表示真心实意,永结连理;上梁时主人家要举行……[详细]
清徐泥塑(不倒翁)
  清徐“扳不倒”制作技艺是积泥塑、泥雕、彩绘为一体的民间美术精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红泥、水泥、纸筋、胶、颜料,以及各种大小模具,作品有福、禄、寿、吉祥物、财神和佛教中的各种形象。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清徐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主人老年得子,全家视如掌上明珠。只是孩子整夜的哭声闹得全家不得安宁,主家寻遍民间神医,都没法止住孩子哭闹。后来主人无意中用当地特有的红胶泥捏了一个底座肥大,上身细小的圆锥型球体逗小孩玩,小孩边玩边笑扳来扳去就是不倒,从此那个主人认为这是神的保佑,于是就让人在这圆锥体上画了“观音”的神像,意味着保佑全家永远不倒,因此取名“扳不倒”。后来小孩玩耍时不小心将“扳不倒”扳成两半,主人认为此乃不祥之兆,他就在“扳不倒”整体结构上做文章,用废纸卷成三角桶形,糊成一顶帽子的形状与……[详细]
晋阳花馍
  造型独特,它是当地生日寿辰、婚丧嫁娶、祈祷祭奠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品,最具地域特色。制作花馍要挑选精细的小麦加工成粉,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将面团制作成造型人物、走兽、花鸟、鱼虫等,上屉蒸制几十分钟,出笼时再彩绘上食用颜色而定型。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几个要点:一、和面要掌握软硬适中,才能在蒸制过程中不失捏制原样,出笼时造型丰满不变形;二、面和碱的配比,揉的均匀,才能做到才能做到蒸制不走样;三、上笼蒸制过程的火候非常重要,一旦火候不到造成捏制的造型缩比不均称,直接影响花馍捏制的造型,所以每道工序既有传统技艺,又有技术要求。四、花馍着色多用对比强烈的红、绿、黄、蓝等颜色,并用豆类、谷物加以点缀,造型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憨态可掬,笨拙幼稚,有静有动,相映成趣。五、花馍的制作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详细]
清徐葡萄酒酿制技艺
  山西清徐不仅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之一。汉朝时,清徐马峪边山一带有一姓王的皮货商人,从大西北贩皮货,带回葡萄枝条在当地栽植成功。之后,栽培渐广,清徐人根据酿醋的原理酿出了葡萄酒。清徐葡萄酒通过加温浓缩,自然发酵,澄清过滤酿造而成。传统制作工艺分为炼白酒(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葡萄酒)和红滔酒(传统工艺制作的红葡萄酒)。制作手法主要是熬制,三斤鲜果才能作出一斤酒,传统的葡萄酒口味甜,颜色呈微黄,黏度高,工艺流程大概有以下步骤:葡萄经初选,破碎除梗去核,加SO2灭菌,制成葡萄浆;葡萄浆经分离,去皮渣得葡萄汁;葡萄原汁浓缩,经主发酵,后发酵,冷冻过滤,制成葡萄酒;葡萄酒经瞬间杀菌、过滤,装瓶出厂。制作工具主要有手工苇绳、单架、柳罐、葡萄框、风箱、柱棍儿、小花杈、捡葡萄……[详细]
太原高跷
  庙前高跷主要流传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附近,演出时间为每年阴历的正月、二月二、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日,俗称关老爷磨刀日)、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等,约于清康乾时期兴起,属中跷类。庙前高跷演出剧目以晋剧的某些唱段或情节为主,扮演人物繁杂,以生动轻快、文华细腻的文跷见长,多用唱、念、扭、摆、舞、逗、颠、蹦等形式进行表现,也不乏武跷威武刚劲的表演。常见单体表演有锦鸡独立、苏秦背剑、怀中抱月、蝎子倒钩、打蹲子、跌八叉、磕跷腿、鹞子翻身、风摆菏叶等;手头道具表演有挥扇、抡棍、挑担、打棒、舞剑、垂钓、甩袖、抖马鞭、耍烟袋等;群体组合有扑彩蝶、叠罗汉、编骆驼、攀杠子(上扁担)等;惊险表演有珍珠倒卷帘、鲤鱼跳龙门(跳越三层高凳障碍)、过(斜坡)独木桥、过天桥等。伴奏音乐为社火锣鼓(花鼓、铴锣、小钹等)……[详细]

全部太原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