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民俗文化

成都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光绪年间,彭县胡氏烧酒作坊的主人胡在兴,在成都见到一种宫廷御酒后受到启发,经过多年的潜心摸索和实践以后,终于酿造出一种醇厚上口,甜润香浓的“肥酒”,时称“彭县肥酒”,一般人家只闻其名,不知其味。解放以后,当时的彭县酒厂根据流传的酿造秘方,以“天彭肥酒”的商标进行了“肥酒”的试产,因产量有限,只作为内部供应物品。1971年,在“彭县肥酒”的第三代传人胡佑德的指导下,彭县酒厂开始正式生产“肥酒”并面向……[详细]
  金鸡水陆村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城区东外偏南,地处平原,下设22个村民小组,2980人。该村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以技术精湛、种类繁多而闻名国内外,享有“风筝之乡”的美誉。金鸡水陆村风筝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初年,水陆村就基本形成了“印风筝”、“高风筝”、“骆风筝”、“杨风筝”四大生产体系。基本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以花鸟草虫为蓝本,比如龙头、蜈蚣、燕子、老鹰、蝴蝶、凤凰、蝙……[详细]
  怀远“三绝”产于具有17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怀远,汲取灵秀的邛崃大山之气和甘甜的文井江之水孕育而成,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颂,现代成为广大消费者筵席、家宴的必备佳品。叶儿粑:相传为北宋年间的一位宋姓老人所创,历经各代名家改进始有现代之工艺。叶儿粑制作精细、配料考究,主料以精细糯米细加工,内以多种天然香料配制的甜馅或咸馅,外用柑桔叶包蒸而成,其色呈青黄,滋润清香爽口,馅多皮薄“三不粘”(不粘牙、不粘筷……[详细]
  “城南门户,水城新津”。新津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历来有窨制花茶的传统,花农多以种植茉莉花为业。解放初期,邛崃茶厂都在新津买茉莉花择花窨茶,县城西一到傍晚,满街飘溢着茉莉花的香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中很多人自窨自饮,在县城五津镇,徐公一家也加入到择花窨茶的行列,一直坚持到至今。南宋赵希鹄在他所编的《调燮类编》中记载有花茶的制作工艺。明初朱权在《茶谱》中记录有“熏香茶法”,明中叶,154……[详细]
  我国自古善酿,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崇州酿酒历史源远流长,系中国传统白酒原酒生产基地。早在唐代就久负盛名,杜甫游历蜀州(今崇州),留有“蜀酒浓无敌”,“终思一酩酊”等诗句。南宋陆游任官此地留“逢春饮酒似甘醇,醉里千篇风雨速”的千古绝唱。近代尤以姚林酒最为著名,它集历史酿酒精髓,誉满巴蜀,民谣称:“姚林酒,家家有,大堂衙门通官府……”。今天的崇阳酒业,正是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姚林烧坊,原烧……[详细]
  四川盆地自古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古代通中原、西域的金牛道和通云达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成都相会,成为中国西部纵贯南北的交通运输动脉;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腹心,地形以平原为主,此外是丘陵及山地。古称蜀地肥饶及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故称为“天府之国”。川剧及川剧服饰工艺中,便是植根于“天府之国”中一枝奇葩。川剧服饰工艺历史悠久,工艺技术应在川剧诞生之前,成都的川剧服饰工艺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纱帽街衣……[详细]
  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幅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棵棵糍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通过编……[详细]
  怀远藤编始于三国时期,历史悠久。怀远镇也素有“藤编之乡”美誉。怀远藤编的起源,在晋代崇州籍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有详细记载:“三国时,蜀有汉原(怀远镇古称汉原郡)工匠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高山翠竹阴干为架,细密绕之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金黄,形似龙塌。初为自娱之用,后邻人知之,以为巧,纷纷钱币货之,随入市为业”。怀远藤编一直以农民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产品多是筐兜、提篮等一些家用小器具,主要满足……[详细]
  柏合草编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远近闻名,并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之一。草编绝活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由客家人从广东带来的,他们的祖先当时从事此项副业为的是谋生,没想到入川后,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却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演变成了传统的绝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被草编手工艺者演绎成一手绝活的是“柏合草帽”。据史载,早在民国之初,柏合寺的草帽业已经十分兴盛,设立了草帽买卖市场,成都等地的……[详细]
  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代,“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桂花土陶即产生有一定规模“(《彭县志》P408)现桂花瓦子村存有嘉靖年的龙窑窑址。桂花土陶包括:选料、踩泥、锯泥、制坯、锤坯、施釉、烧制等工序。一件精美的土陶制品所涉及的美学、力学和烧制原理超越了时限传递着丰富而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在现代生活中,桂花土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土陶罐、盆、缸、坛经久耐用,品质优良;建筑土陶脊、瓦……[详细]
  邛崃邛窑始烧于南北朝,兴盛于唐,衰落于宋,是经历了约9个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民窑,邛窑的窑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窑包最多、品种最多,产品最精,质量最好,烧造时间最长,产品销售范围最大,对其它省内外的瓷窑影响最直接、最具代表性。早在南朝晚期至隋,邛窑以烧青釉为主的基础上首先开创了呈乳浊状字青绿釉,是四川古代青瓷系代表窑址,现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渔村邛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烧造器……[详细]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为四川特有。在邛崃平乐独具特色的品种为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是用优质慈竹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抽成细丝,再以瓷器器皿为胎,编织成雅俗共赏,经济实惠并极富特色的竹编工艺美术精品。平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渊源流长的历史酝酿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该地水源充沛,竹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慈竹。是整个四川瓷胎竹编最大的原料产地,也……[详细]
  平乐在三国时期就是军事重地,到今天为止平乐境内都还保留了张飞滩以及周边还存在孔明乡、卧龙乡等与三国有关的地名。平乐古镇,金华山下,白沫江畔,孔明灯升起,皓似明月。相传孔明灯是由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发明的,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它最早用以军事目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此计救了诸葛先生一命,可见孔明灯在三国……[详细]
  温江,位于成都平原腹地,距西南最大的城市成都公十公里,气候宜人,地热平坦,土地肥沃,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是国家级生态区的核心区域,目前,温江区盆景种植面积1万余亩,主要分布在玉石、寿安等乡镇,主要品种有乌柿、梅花、贴梗海棠、罗汉松、紫薇、银杏、六月雪等,盆景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温江的川派盆景盘扎技术起源于清朝末年。清朝末年,寿安镇百花村就已形成川西花木……[详细]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雏形,五代起兴,历唐、宋、元、明、清,其间一路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四川古称巴蜀,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特别是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应是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基础和核心。由于四川山水、树木及为雄奇、丰厚,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即以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集合于盆盎内;树木盆景则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