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菜制作技艺(三和四美酱菜制作技艺)扬州酱菜源于汉代。1980年,扬州西郊5号汉墓中发现了“酱曲”。唐代,鉴真将酱菜制作技艺传入日本。民国年间,扬州市区酱园达70多家,最有影响力的是三和、四美两家。历经变迁,扬州三和四美依然独占鳌头。扬州酱菜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讲究色、香、味、形,具有鲜、甜、脆、嫩四大特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三和四美”保存了制曲、选料、腌制、切制、初酱、复酱、配卤等一套传……[详细] |
高邮界首茶干是江苏省高邮地区界首镇的一道传统小吃,陈西楼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黄,颇似鸡脯。清香可口,味美香醇,2014年界首茶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高邮界首镇,闻到岸上香味扑鼻,叫差役查询,原来是煮五香茶干的香味,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界首茶干便列为贡品,名扬四方。清代界首茶干作为贡品,1911年、1927年参加西湖博览会连连金奖。相传乾隆皇帝曾为……[详细] |
董糖制作技艺(秦邮董糖制作技艺)秦邮董糖由明代永乐年间进士董璘(高邮人)为孝敬慈母精心研制而成,传承至今已有550多年。乾隆刊本《高邮州志》在“贷属·董糖”条下注有“以董姓所置(制)得名”。清朝末期高邮诗人韦伯森的《秦邮竹枝词》曰“一包甘美个中藏,说好人多买董糖。除却秦邮别乌有,亲朋馈问每承筐”。秦邮董糖的原料依托高邮的水土条件而产出,产品源于儒林名士的慈心美德而研制,工艺完全得益于创始人的悟性,……[详细] |
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宝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流传于“中国荷藕之乡”——江苏省宝应县。这里呈独特的古海湖浅沼泽平原地貌,湖荡密布,自古以来盛产荷藕。藕制品制作技艺同生共长,渊源流长。捶藕最早记述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朝宝应捶藕成为御膳,千百年来,为地方独有传统名肴;“鹅毛雪片”是宝应藕粉的专称,清朝一直为皇室贡品,历史上被称为古运河上的“三元及第”之一,闻名天下。宝应捶藕是传……[详细] |
朴席起源于唐代之前,发展于元明时期,兴盛于清光绪至民国二十年前,已有1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与苏席、宁席一道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名席。朴席集南北风格于一身,在编织过程中选料考究、工序严谨、技艺独特,所织草席具有“色泽青润、紧密厚实、光滑舒适”的特点,以其“密实、精致、质朴、舒适、耐用”为世人所称道,享有“滴水不漏,站立不倒,二十年不坏”的美誉。在长期的织席实践中,朴席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靠口传……[详细] |
象牙雕刻(扬州牙刻),现雕刻原料为猛犸象牙。扬州牙刻是以刀为主要工具,采用浅刻、微刻技法将书画镌刻于象牙之上的一种技艺。扬州牙刻始见于清代嘉庆年间,最初为深刻,影响不大。直到咸丰、同治年间,扬州著名画家吴熙载将浅刻技艺引入象牙雕刻后,始见光采,开创了我国象牙浅刻艺术。光绪间,扬州于啸轩发展了前辈浅刻艺术,创造了微刻技艺,能于方寸牙板之内刻数千字,于三分许之牙扇骨,可刻三、四十行,字迹细如蚊足,以数……[详细] |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在江浙一带,扬州是道情最流行的城市之一。扬州道情的伴奏乐器是渔鼓和简板,主要曲调是[耍孩儿]。曲目有短篇,也有长篇。长篇如《孙猴子》、《雪拥蓝关》、《庄子叹骷髅》之类,《孙猴子》即《西游记》故事。扬州道情艺人曾将《三国志》、《水浒传》、《珍珠塔》、《麒麟豹》、《白蛇传》、《青蛇传》等长篇说部等民间故事,改编成道情……[详细] |
扬州民歌(胥浦农歌),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江苏仪征胥浦农村一带的农民,干起农活就唱歌。栽秧有栽秧唱,车水有车水唱,推耙、薅草唱不离口,担未上肩,先打起号子,田野上此起彼落。胥浦农歌于2009年6月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已有2500年的历史。春秋时伍子胥过河就有渔歌问答的对唱。伍子胥在逃亡想要渡江时寻求渔翁的帮助,渔翁边划船边唱:“白日昭……[详细] |
竹西是扬州的别称,扬州是谜语的故乡之一。南北朝时,高爽是名见史册的首位广陵谜人。时至唐代,书写于今扬州大明寺壁的- 无名氏字谜:“一人堂堂,二曜重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燃,添却双钩两日全。”(内隐“大明寺水天下无(無)比”八字),因其流畅自然,寓意巧妙,成为唐代谜语的巅峰之作。明代诗人黄周星曾与诗朋文友在平堂山下建“木兰亭社”,创灯谜酒令以佐觞政。明末,扬州马苍山……[详细] |
露筋娘娘传说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众多的诗词咏唱的一种口头民间文学,集中流传于江都、高邮及周边地区。传说起源于唐代,自北宋欧阳修著文,米芾题碑以后,凭恃文学名流的诗词歌赋而名播士林;至清代康熙书匾,乾隆题诗,嘉庆赐封时,传说达到了空前的社会影响度;传说的主要人物露筋娘娘由起初的普通民女成为贞女,由于学士、大夫、封建帝王的推波助澜,化身为运河的保护……[详细] |
扬州是隋炀帝传说的发源地。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曾任扬州总管十年,当皇帝后又曾三下扬州,最后死在扬州,葬在扬州,至今他的墓还在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的雷塘。围绕着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传说。隋炀帝的传说,主要包括开运河、看琼花、葬雷塘三大部分,这些故事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开运河,传说他暴虐无道,急功好利,伤民过重;看琼花,传说他荒淫奢侈,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葬雷塘,传说他作恶多端……[详细] |
“扬州三把刀”是以厨刀、修脚刀和剃头刀为代表的扬州饮食、沐浴和美发三个行业的总称,广义指称扬州饮食文化、美发文化、沐浴文化及其技艺、民俗等相关文化形态的总和。“扬州三把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承,因适应民众生存需求而产生,融入民风习俗而衍化,依伴社会进步而升华,追随科技发展而创新。“扬州三把刀”习俗无处不在。岁时节令“三把刀”习俗流传至今,生婚寿丧“三把刀”习俗依礼而行。“三把刀”是民俗文化……[详细] |
扬州工艺花制作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民间植根尤深。发展至清代,扬州工艺花艺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对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这无疑是扬州乃至中国工艺花制作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扬州通草花是以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干子、栽盆、装镜框(挂屏产品)、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繁难,从花瓣、花叶到花茎、花盆无……[详细] |
扬州绒花,亦称宫花、喜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它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千百年来作为南方绒花的杰出代表,占据着中国制花业的半壁江山;它在民间根植尤深,自古“扬人无贵贱,皆戴花”,其制品数量之大,从业艺人之多,是其他工艺品种所无法比拟的;它艳丽多姿,却艳而不俗,优美动人,却美而不娇,被世人被之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扬州绒花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早先的绒花是在做成花型的……[详细] |
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是中华文明史上古老而精美的手工技艺。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纵观历史,江都和扬州一脉相承、同一渊源,因此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源远流长。《国宝大观》记载:“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有‘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