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涪城区民俗文化

涪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毛笔制作技艺(柄林毛笔制作技艺)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毛笔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即从汉代至宋末千余年的历史。唐代,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诞生了中国毛笔两大制法之一的,以制笔名家诸葛高为代表的“诸葛派”就开始繁荣。然而毛笔制作产业在我省分布稀少,尤其在办公环境现代化、信息化的客观环境及其它各类书写工具的普及下,其社会需求大幅减少,毛笔制作学习时间长、收入微薄,加之现代青年一代难以静心制作,所以毛笔制作已濒临失传。毛笔的主要材料:羊毛、狼毫、紫毫等和各种竹类、优质木材做的笔杆,工具主要是牛骨梳、水盆等自制工具。毛笔制作产业在六、七十年代十分壮大,在四川至少亦有几百家之多,绵阳当时就六七十家制作毛笔。炳林毛笔凭借独特、优良的制作技艺和良好的信誉度生存至今,现在炳林毛笔制作技艺目前在全省全国都有名气,除了继承祖辈多年传统技艺之外,他还多……[详细]
四川手工剪纸(涪城剪纸)
  剪纸艺术在我国四川分布不均而且稀少,特别在四川南方剪纸艺术弹指可数,又特别象黄英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最能代表中国川西风格、代表川西本土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可说是独一无二。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工具也很简单。在纸发明之前,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剪纸的,在有纸之前,用其它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只能说是剪纸艺术的前身。农村里面剪纸最为普及,最易上手,效果立见,纸材料成本又低廉,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最适合人们闲暇时制作,因此随处可见剪纸。熟练的民间艺术只打腹稿就能够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样,专业艺人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称为“刻纸”。经起稿,剪刻,揭离,修整,粘贴而成,一次可作数十张,蜡板是用黄蜡等材料自做的,非常讲就。此外还有撕纸,基本指的是撕外大轮廓。现在有很多西画美术作者出创作起了民间艺术剪纸,这些剪纸看上去再现……[详细]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艺术在我国四川分布不均而且稀少,特别在四川南方葫芦雕绘艺术弹指可数,“天地九五堂谢咏言葫芦雕绘”这种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最能代表中国川西民间风格和川西民间本土艺术特色的葫芦雕绘艺术可谓独一无二。“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历经沧桑,融汇了历代刻绘艺人的心血,流传至今形成了一整套的创作技艺,其主要材料是葫芦。工具也很简单。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能够直接用颜料画成图样;专业艺人有用刻刀在葫芦上制作,称为“雕刻”。葫芦需经蒸、煮、烘、烤、凉等工序,非常讲究。传承人谢咏言用传承技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民间艺术葫芦雕绘,经起稿,雕刻,彩绘,镶嵌,修整,粘贴而成。这些作品看上去既自然纯朴且别具新颖极具表现力,显示了浓烈的民族地域风情。“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已在全国的民间艺术领域……[详细]
金峰雄狮
  “金峰雄狮”源于解放前的李家川剧端公班都有一定历史渊源,在文革期受到严重冲击。据许多长寿老人说,舞狮这个行道在四川、绵阳各地非常稀少,但在民间却非常受人喜爱。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传承,雄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历代王朝君主与百姓认可的吉祥化身,他给人们带来吉祥、喜庆、安康、好运。金峰雄狮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在1997年迎香港回归前夕,由镇政府主办,文化中心牵头承办,新购20头雄狮、10套锣鼓、20个大头娃娃等,选拔116名青中年农民朋友组建而成。1997年,绵阳地区迎香港回归表演,深受省、市、区各级领导高度赞美和百姓群众的欢迎。近年来,“金峰雄狮”在先后参加中国西部十七届商品交易会、李白国际文化艺术节、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亚洲国际邮展、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四川省少数……[详细]
玉龙化石雕刻
  玉龙化石雕刻是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匡从有是玉龙化石雕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民间工艺大师,四川省民间工艺大师。玉龙化石雕刻起源于1820年四川安县冯家嘴的玉龙花石,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在安县冯家嘴匡氏家族中有个匡中玉的人,从小喜爱石头,常常从安县、汶川、茶坪、北川等地的高山峽谷捡回一些铜钱花石,鱼仔石、虎纹石等罕见的花石头。这些石头花纹艳丽,抚石如玉。匡中玉从此迷恋,并拜师学习石雕技艺,雕龙刻凤,用作建房风水压脊,凿打石碾、石磨等农家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颇有影响,被誉为“匡玉龙”,花石头也被称为“玉龙花石”。经过匡氏世代相传和发展,到第五代传人匡从有时,玉龙化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1979年第五代传人匡从有把将祖传和采集到的玉龙花石送到成都地质部门鉴定,结论为……[详细]
上方大篆书法
  上方大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上方大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亦称为九叠篆、叠篆;“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上方大篆是中国装饰性艺术篆体文字的代表。目前主要运用书法作品的落款和闲章,毛笔书法作品。由于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部完整《字谱》,主要是靠世代民间师传、抄袭前人作品,对于没有现成的单字,往往臆造拼凑而成。所以,由于传承的困难,学习和懂得的人越来越少,据估计,全国能够在不借助参考资料的前提下,能够认读500单字以上的人已经不足百人。能够精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和发展,上方大篆面临失传的危险。本项目的申……[详细]
  蜀绣以绸、缎、绢、纱、绉作为绣底,绣线多数用彩色蚕丝,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针脚整齐,紧密柔和,车拧细微。其传统针法绣技近100多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套针、晕针、斜滚针、切针等。具有针法严谨,针迹均匀,光、亮、平、齐、表现力强的特点,体现出绣物的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猴子的敏捷、人物的栩栩如生,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蜀绣以绸、缎、绢、纱、绉作为绣底,绣线多数用彩色蚕丝,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针脚整齐,紧密柔和,车拧细微。其传统针法绣技一百多种,常用的三十多种,如套针、晕针、斜滚针、切针等。具有针法严谨,针迹均匀,光、亮、色、平、齐、表现力强的特点,体现出绣物的惟妙惟肖,如鲤鱼的剥去,猴子的敏捷、人物的栩栩如生,山川的壮丽,花鸟……[详细]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它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详细]
  由于历史传人的历史久远,仅列出近几代传人情况:1、传承人的师爷:陈启兴,1890年生,男,汉族,籍贯:四川绵阳(已故)2、传承人的师傅:苏海先,1958年生,男,汉族,籍贯:四川青川3、传承人:苏琨轩,男,1970年生,汉族,38岁,籍贯:四川青川4、师侄、徒弟:陈明高、陈元高等,男,汉族,籍贯:四川青川……[详细]
  鑫田粮艺起源于我国的农耕文明,年代久远,农耕文化厚重,流传于民间,散落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乡土文化,纯手工技艺。制作材料是用人们的劳动成果五谷杂粮镶、嵌、拼、贴、拨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多以吉祥、喜庆的图饰、文字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场景为内容,或悬于厅堂,或馈赠亲朋,既表达了收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鑫田粮艺在绵阳乃至川西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鑫田粮艺正式被列为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潘德贵是涪城区丰谷镇粮站的下岗职工,是国家和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工艺百家”、绵阳市高级民间工艺师。他在丰谷镇创办了“鑫田粮艺”作坊,收徒传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大胆地融合现代元素,使得这一传……[详细]

全部涪城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