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蒲江县民俗文化

蒲江县十大民俗文化

钟水饺传统制作技艺
  水饺,古名“水角儿”,北方人读“角”为矫音,故称为饺。水饺是北方人常用的一种主食,馅心用蔬菜多于用肉食,但逢年过节时,馅心也十分讲究。当事时,一家人动手,有的杆皮,有的包馅,煮熟后上桌,合家围而食之。这与四川人过节摆上七盘八碗,大油大肉比起来,似乎简单得多,但各有各的情趣,只不过都是遵循古俗而已。水饺在四川,只是作为一种小吃。因此馅心多用肉制作,制作亦讲究得多,配上特制的好汤和调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前,成都卖水饺的摊店不少,以钟水饺最为有名,这是因其水饺皮薄、馅嫩、味美之故。钟水饺,开业于1893年,创始人名不详,仅知后来该店由一名小商贩钟燮森主厨并经营。因开业之初店址在成都荔枝巷,故又称荔枝巷水饺。该店经营最为著名食品有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两种及该店特制的椒盐酥锅魁。红油水饺味微辣、鲜……[详细]
蒲江米花糖制作技艺
  蒲江米花糖传统制作工艺是一种地方特色糕点的制作方法。它源于风景秀丽的蒲江,是蒲江人民的一大财富。它始于唐宋、精于明清、极于现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气候、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精湛的传统工艺,造就了蒲江米花糖“色鲜味美、香甜爽口、酥脆化渣、回味清香、老少皆宜”的独特品质。蒲江,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之美誉,是著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良,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加上长年日照偏少,空气湿润,孕育了优质的米花糖生产原料。蒲江米花糖最早源于唐朝中期“茶马古道”上便于携带的干粮。到了清朝年间,米花糖已成为蒲江人春节祭祀祖先的供品和走亲访友的年货礼品。光绪年间,蒲江米花糖还被选入宫廷成为宫中的一道点心。抗战时期,蒲江米花糖还成为重要的物资,支援抗战前线。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赋予了蒲江米……[详细]
蒲砚制作技艺
  蒲江多石,石头中有珍品,即蒲石。蒲石,产于熊坡背斜上三迭系须家河组,出露于东北盐井沟、光明响水滩、朝阳大王井。其石色青带紫,冷润细腻,通常取其石心雕刻为墨砚称‘蒲砚’。”可见,蒲石的主要产地在蒲江长秋山盐井沟和响水滩及大王井一带。其石多彩,有鸡肝、青紫、冻青、蕉叶白、鳝鱼黄等,以鹤山镇蒲砚村之盐井沟产的青紫色和鸡肝色蒲石为最佳。自汉代起即有工匠采蒲石制砚,为文人雅士所使用和珍藏。宋代蒲砚即享有盛名,邑人魏了翁携蒲砚进京应试,因蒲砚研墨而未凝冻,书写流利,墨迹清晰,而名震朝野。黄云眉在《明史考证》中,对蒲砚极其赞誉,他借用元朝诗人宋无《古砚诗》里的“雕光发炯成禹壁”一句来大加赞叹。明清时期,蒲砚便与攀枝花的苴却砚、广元的白花砚并称为蜀中三大名砚。清康熙25年(1686年)陆应阳的《广兴记》中“……[详细]
幺妹灯
  幺妹灯产生的历史已无确凿证据可考。在《蒲江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龙灯、狮灯为庆典的文娱活动得到继承和发扬。除此之外还有牛儿灯、幺妹灯、踩旱船等。”根据对民间文化素有研究的吴芝海讲述,幺妹灯产生于唐太宗年间,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种男女间同台说唱的表演形式,后来被皇家认可而得以普及。长久以来,川西一带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期间,在民间娱乐活动中幺妹灯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不少大户人家请幺妹灯到家里学出,邀左右邻室共欣赏。幺妹灯中的扮演者有一个从男到女的过程。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不能抛头露面扮幺妹,再加上演出中台词有点“荤”,常拿男女之事来说笑,常男扮女装。1949年后由于妇女地位提高,女性才开始在其中正式扮演幺妹角色。解放后直到-时期的10多年间,是幺妹灯在蒲江的全盛时期,在广大农村,到处是歌声不……[详细]

全部蒲江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