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龙舞(陆家段龙舞)扩展​​​​​​​​​​​​​​一般的龙舞,龙头龙身龙尾连成一体,但断龙舞的龙身却是一节节断开的。断龙舞中心在昆山陆家镇,扩大到昆山大部分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宜兴、常熟和太仓等地也有辐射。断龙舞源自一个古老的“……[详细]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乐种,而昆山花桥地处江浙沪的中心,更是江南丝竹的活跃区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江南丝竹的历史本身并不长,大致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花桥的江南丝竹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形成。比起其它地区的江南丝竹,花桥的丝竹音乐以其短小、活泼而独领- 。人说江南丝竹的音乐委婉、缠绵,而花桥的丝竹音乐却热情奔放,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丝竹音乐,具有独具一格的价值。花桥的江南丝竹普及民间,基本村……[详细]
  吟诵调(苏州吟诵、苏州吟诵)扩展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而且是从孔子和弟子一起吟唱《诗经》时就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当时,诗经三百篇皆“弦歌之”;是古人写诗时推敲平仄的一种手段,- “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可证。毛泽东说他的诗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哼”就是吟;吟诵也是一种吟诵音乐,它具有音乐美,因此课堂上读起书来才会“书声琅琅”。吟诵的地方色彩十分明显,任何一种吟诵都是植……[详细]
  谜语(平望灯谜)扩展​​​​​​​平望灯谜主要流播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及其周围。平望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地带,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既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明珠。这里四季分明,物候常新,田被……[详细]
  吴歌(石湾山歌),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申报。石湾山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吴地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然而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逝世和传承断档,石湾……[详细]
  吴歌(昆北民歌)扩展昆山民歌,在巴城、周市一带最为丰富,称为昆北民歌,为吴歌一脉。明万历年间就有关于昆山人唱民歌的确切记载(周玄炜《泾林续记》)。昆北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山歌类。也称田山歌。节奏和音调较自由。有大山歌和小山歌之分。大山歌由“头歌”“笃头”“小吆”“后搀”等套曲组成,如《吃仔饭来喊山歌》等;小山歌为单段体民歌,如“耘稻山歌”“摇船山歌”等。小调类。节奏相对方整,富有叙事性。如《搭凉棚……[详细]
  吴歌(阳澄渔歌),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申报。阳澄渔歌,作为阳澄湖地区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湖中捕捞以及表达情爱时的生活方式,从有记载的数百年来,被人们口口相传,广泛传唱。作为吴歌嫡系之一,阳澄渔歌充满了江南水乡特色和原生态特点,唱腔委婉清丽、含蓄缠绵,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详细]
  吴歌(白洋湾山歌),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申报。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文化是白洋湾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浓郁的江南农耕文化及水乡文化特色。……[详细]
  湖甸龙舟会湖甸位于常熟市尚湖与虞山交界处。这里港汊众多,湖塘密布,村民大多傍水而居。湖甸龙舟会就是每年春、秋两次村民祭祀当地水神李王的一项民俗活动。李王,原名- ,南宋嘉定间人,生前曾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死后,则“惠天下之民,佐水衡,卫海漕,时雨旸,消灾疠”,“民以雨旸祸福之事叩之,必应”,被当地群众奉为海神。每年春秋两次人们用龙舟会的特殊形式为他祭祀,祈求给人们带来太平岁月。到清末民初,盛况……[详细]
  苏南水乡婚俗​​​​​​​自古以来,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婚姻习俗,并且都形成一个系统。据市地方志载:古代男女或婚礼品为雁,有“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的文字记载。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沙家浜镇分别在凌云浜和毕泽两地先后出土石刀、石斧及黑陶数件,据考证应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这就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详细]
   宝岩看杨梅、烧莳香,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看杨梅,烧莳香”是常熟的一个地方风俗,与常熟宝岩的杨梅种植和宝岩寺的宗教活动“烧莳香”有关,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在常熟,看杨梅的最佳时节是夏至以后的15天。而此也正是当地“进莳门”之时。莳门有头莳、二莳、三莳。头莳从夏……[详细]
  ​​​​​​​郑氏妇科年代久远、一脉相承,历经二十九世,绵延800多年,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罕见的世医之家。郑氏八世孙郑忆年,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从祖籍河南开封南渡迁徙昆山定居,为迁昆始祖。昆山五世孙郑公显,得其岳父钱氏传授外祖薛将仕所传医术,专精妇科,为郑氏妇科始祖。薛将仕,为昆山人,精于医术,尤擅妇科,医术……[详细]
  闵氏伤科由来已久,闵氏传承业已伤科五代,始祖闵籍,字坚亭,清嘉庆,同治年间人,(1801-1874),新阳白塔巷村(今昆山镇玉山白塔村6组)人,从小喜习武,悉心研究治伤术,对人体骨节部位熟识详明,更得家传治伤秘方,又受高僧指点,传授治伤绝技,吸取各自的精髓,形成了疗效卓著的治伤方药和独特的手法.于是开始专业伤科,名震苏,沪间.坚亭有一子一女,女儿民娣,子,思启,均继承父业,擅长伤科兼精武艺,尤接骨……[详细]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申报。苏州菜历史悠久,故宫《御膳档案》上有“苏宴”的明确记载。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求。春秋时期,专诸“从太湖学炙鱼”。战国时期,屈原的《招魂》亦写到“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苏州菜至明清朝代更是发展至极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苏州织造府的厨师全程为皇帝掌勺,不论到扬州天宁……[详细]
  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申报。鲃肺汤是江苏苏州一道特色菜。鱼肝肥嫩,浮于场面,鱼肉细腻,汤清味美,是夏秋季节的时菜。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当时为诗中的这个“鲃”字,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斑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长久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