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技艺,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苏绣技艺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区与太湖之滨的镇湖。据《说苑》记载,二千五百年前苏州就已有刺绣服饰。宋代苏州刺绣有所发展,苏州目前最早的刺绣实物是从虎丘塔、瑞光塔0 土的刺绣品。明代,苏绣开始形成“精细雅洁了独特风格。其时刺绣欣赏品多采用文人画稿,代表为韩希孟的绣品。出现专为皇室御用的宫货货绣和商品绣,戏衣业由昆曲兴起而盛。清代,苏……[详细] |
苏滩苏剧艺术,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苏州滩簧俗称“苏滩”,对白南词。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其腔调最早与北方弦索流入江南形成之“新乐弦索”有关。南词作为一种素衣清唱的代言体戏文,既有别于宣叙体曲词的曲艺,也有别于舞台表演的戏曲,是苏州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四十年代,苏滩艺术以化妆南词为过渡,逐步形成为……[详细] |
上鹞灯正月十五元宵,常熟东乡一带民间有“上鹞灯”习俗。鹞子,即风筝。元末明初,这里农村家宅前都竖高高的竹竿,从年初一到正月二十,每晚要在这竹竿上挂灯笼,叫“牵高灯”。挂得越多、越高,越好。于是“牵高灯”的杆子越竖越高,灯笼也越挂越多。据说,后来来了一个和尚,看到这里既放鹞子,又牵高灯,就出了一个点子,……[详细] |
邓尉探梅邓尉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光福古镇。光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历来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称。每到春天,邓尉山一带梅花盛开,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一年一度的邓尉探梅,“邓尉探梅”成了苏州民间习俗,每至花时,探梅寻春者络绎不绝。相传宋代道士查莘在山坞种植梅树,后来山民就以种梅为业,以致遍地是梅。邓尉梅花品种繁多……[详细] |
“三月三进香”,俗称“拜香”,是常熟特有并流传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每年三月初三,常熟虞山脚下及其周边乡镇的农民都自发结队上山进香。相传三月初三原为真武诞辰,人们为了纪念其诞辰,都相约每年三月初三前往虞山祖师庙拜香,在明代嘉靖年间尤为盛行。后因藏海寺玉林国师还山建塔葬母的故事感人至深,虞山香火更加旺盛,拜香的人数愈发增多,拜香活动愈发盛行,拜香活动也因此被称为“报娘恩”。拜香,有多种形式。有的有一定……[详细] |
妈祖信俗影响广泛。该妈祖拜祭礼仪主要流行于太仓浏河地区。浏河东临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宝山、嘉定毗邻,是国内著名古港与水上交通要津,元、明时已有“六国码头”之称。浏河因明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由此起航而声名远扬。妈祖信仰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浏河在晋唐时以江滨渔村闻名,宋代景佑年(1034-1038),苏州知府范仲淹亲临浏河,开茜泾,凿澛漕,通娄江,致渔村发展为集市,此后海运日渐昌盛而渐成通……[详细] |
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膏方,为中药五大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之一,盛行千年而不衰,系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人们服用膏方,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年代为鼎盛时期,……[详细] |
针灸(陈氏针灸、朱氏针灸疗法、宋氏耳针)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宋氏针灸诊所由宋玲玲于2004年3月玲创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木渎,以耳穴针疗闻名。宋氏耳穴疗法主要以祖传医术、中医基础理论行医。通过运用耳部针刺、压丸(即压籽法)、磁疗、放血等方法,进行疾病治疗。主要医疗器械以一次性针灸针、压籽、磁珠、……[详细] |
吴氏疔科吴氏疔疗,创始于清乾嘉年间。据《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吴县木渎镇山塘街吴氏疔科,专门医治疔疮,疗效显著,是久已驰名江南的民间专科医生”。吴氏疔疗第四代传人吴金秀(1868-1939),因婆母去世,即开业行医,专门治疗疔疮55年。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有很多病人慕名来求治,可谓是声名远播。至今,吴氏疔疗已传至第五代吴志云医生,她在17岁时开始向婆母吴金秀学习医道,在吴金秀去世后,吴志云便继承……[详细] |
儿科疗法(塘桥陆氏中医儿科、谦字门儿科中医术、兴化史氏中医幼科疗法)扩展张家港市,扬州市,兴化市塘桥陆氏中医儿科,位于张家港市域东部的塘桥镇鹿苑集镇,由陆曙卿始创于清光绪年间。陆曙卿,因家境贫穷,中途辍学,21岁时,师从该市凤凰镇名医徐润斋。陆曙卿潜心钻研业务,对儿科、喉科专业有很深的造诣,且医德高尚,名扬百里,深得百姓敬重。陆氏中医儿科为家族传承,至今已有4代,120年历史。2000年,陆星罡之……[详细] |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清初,最初是农民进入秋冬后农闲时宰羊进食,作为滋养身体、招待亲友的食品。后发展为每到秋冬季,农民宰羊烧制后挑着羊肉食担走村串户,沿街叫卖并开店设坊,称为“羊作”。藏书羊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以活杀当地山羊为原料,采用纯自然的传统烧煮工艺,以不腥不腻、汤色乳白、肉酥而不烂、香气扑鼻、口感鲜美、常食不厌……[详细] |
苏帮菜烹制技艺苏帮菜,早在春秋典籍《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苏帮菜集民、商、官、船、寺诸菜之大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菜系,自清代至民国,在中国地方风味流派中自成一格,享誉中外。明代韩奕《易牙遗意》中记载的苏帮菜已经多达150多种,炸、熘、爆、炒、炖、焖、煨、焐八大烹调手法兼容并蓄,尤其注重炖、焖、……[详细] |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闻名。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辩”。万历、天启年间,有蔡文甫仿古铜器被称为“苏铸”。清乾隆、嘉庆年间也有许多能手,仿制的铜器,以形制……[详细] |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有鸟雀市场,设有鸟雀馆。至今,苏州城内还有保留完好的乌鹊桥。南宋时,鸟笼制作已很精致,艺人詹成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玲珑活动”。到了明清时期,鸟笼制作更是高手如云,工艺精湛。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苏州玄妙观西……[详细] |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罗”原是指一种织造方法,后专指用此类方式编织的丝织品。它用合股丝以经纬绞合的方式织成,具有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兼有透气性等特点,历代被视为丝绸珍品,由于工艺复杂,耗工费时,价格不菲,大多为皇家官衙制作服饰、帘幕帐帷、屏风櫊扇等所用。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丝绸之乡美称,所产丝罗在历史上享有盛誉,被人称之为吴罗。现代以来,罗逐渐从人们视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