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陆稿荐苏式卤菜制作技艺苏州陆稿荐创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陆姓所开设。陆稿荐自创业以来,从最初的专营生、熟肉的一家普通肉铺,到制作本帮卤菜,久负盛名。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战乱兵火,损失殆尽。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在崇真宫桥原址又重振家业。传至光绪年间,后裔陆伟、陆念椿等不善经营,连年亏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陆稿荐牌号被枫桥人倪松坡租赁。倪松坡将他在观东的醋坊桥熟食店……[详细]
  老正兴以经营浙绍风味菜肴著称。浙绍菜为浙江绍兴菜的简称。绍兴菜擅长烹调河鲜、家禽、入口香酥软糯,简朴实惠,富水乡气息。“老正兴”一脉相承,在烹调上讲究爆、炒、烩、炸、焖,质地讲究酥烂脱骨,调味重,卤汁浓,甜咸适中。“老正兴”所制作的百余种浙绍菜肴、点心都严格按照选料要求和考究的操作程序制作。该店看家四大名菜“腐乳肉”、“烧圈子”、“砂锅鱼头”、“炒鳝糊”体现了该店的特色所在。如“腐乳肉”用特制的红……[详细]
  吴门人家,是一家以苏帮菜为主的餐厅。那的樱桃肉可以说的上是招牌了,红彤彤的外表,看上去就让人很有食欲,精选的猪肉,清理干净后,先煎炸一下,然后再放入调料,淋上卤汁蒸,蒸熟后,再淋上用樱桃榨汁而成的浓浓的樱桃汁,不仅有卖相,而且吃起来也很美味,肉质嫩滑,肉汁酸酸甜甜的,还有那个皮也是很美容的。还有那个糖粥,也很好吃,口感细腻,柔软入口,是精选上好的大米,再加入一点豆沙,用文火慢慢熬制而成,吃起来甜甜……[详细]
  糕团制作技艺(黄天源苏式糕团制作技艺)苏州黄天源糕团店,现坐落于市中心观前街地带,是江浙沪一带糕团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糕团名店,有“中华独一家,名扬东南亚”之誉。苏州人过年吃年糕的风俗,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天源的桂花糖年糕始创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是年,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先是在东中市都亭桥堍设粽子摊,后赁屋始创黄天源糕团铺。黄启庭父子去世后,黄天源糕团铺由寡媳黄陈……[详细]
  糕点制作技艺(叶受和苏式糕点制作技艺)叶受和,原名叶受和茶食糖果号,由浙江慈溪富绅叶鸿年于清光绪十一年创立,将店取名“叶受和”,意在“和气生财”。初期,叶受和由稻香村辞歇师傅“把作”,生产的糕点、炒货、野味、糖果均属苏式。后经宁波人洪品基、陈葆初两任经理博采众长,将宁波糕点香、脆、鲜、丽的特色渗入苏式糕点,制造出独特的带有宁式糕点风味的苏式糕点,如枣子糕、绿豆糕、豆仁酥、四片糕、月饼等,在众多的苏……[详细]
  苏州最地道的面馆之一,种类分的很细致,红汤或者白汤,宽面或者细面,你可以做自己的选择。面条顺滑弹牙,白汤焖肉面已经做了好多年头,肉质肥而不腻,几乎是点击率之王,每天中午都人满为患,大家视作午餐佳选。……[详细]
  白茆山歌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境白茆镇的传统民歌,创始时间无考。明嘉靖间山东副使白茆人顾玉柱,已在其所立《行乐歌》碑中,以山歌形式叙事。明代冯梦龙编《山歌》10卷,收录有白茆山歌。所流传山歌,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事、儿歌等种类。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组合唱等。近年又创新出一种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曾数次进京汇报演出。……[详细]
  碧溪老土布是几千年来本地区劳动人民以简易的工具纺织的一种纯棉手工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碧溪老土布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机织布、了机等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分小布、大布两种,小布门幅8寸,长1丈6尺;大布门幅1尺1寸,长1丈6尺。白坯布经染坊染色后成品更结实耐用,好看,柔软舒适。碧溪老土布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远销广、浙、闽、东北等地,还出口南洋诸地。民国初年,洋纱问世……[详细]
  徐市羊肉始盛于清代道光年间,以本地产山羊、湖羊为原料,其烹调方法独特,技艺祖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苏、锡、沪一带著名的土特产。徐市人吃羊肉的历史比较悠久,据明代《里睦小志》论述,徐市地区就有一些农民从事杀羊、烧羊和卖羊肉。由于地处江南水乡,冬天天气阴冷潮湿,雨雪较多,湿气重,容易致病,羊肉具有抵御寒冷,增强体质,增加人体热量的特点。因此,当时很多人生病后,医生除配中药外,还特别关注冬季……[详细]
  支塘篮,是以地名命名的一种特定竹篮。它以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经济环保而闻名于世。支塘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期。花兴司、花荣叔侄在支塘南街陈家开设篾作场,持续30多年,闻名四乡。抗战前,里人杨友卿独资开设了竹行,为本地竹匠、农户提供毛竹、山竹、篾竹等原材料。1951年4月成立的支塘供销社,根据市场需要,设立了化肥农药竹木、五金交电、小农具等供应门市部。化肥农药竹木部设在东街张青莲故居后面木行场……[详细]
  竹编工艺是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工艺。我国南方地区竹种丰富多彩,有淡竹、水竹、慈竹、黄姑竹、刚竹、山竹、毛竹等约二百多种。劳动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竹编有“扁竹”和“圆竹”之分。“扁竹”是把用竹篾、竹片等扁行竹材制作器具。“圆竹”是把指用圆形竹制作的竹制品。扁竹主要制作畚箕、箩筐、匾子、筛子、凉席等竹器农具及生活用品。手艺传子带徒,做“出门工”,为农户……[详细]
  玻璃艺术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玻璃出现。但在历史传统文化中,玉和陶瓷的材质特性更符合人们审美和价值标准。因此我国长久以来玻璃艺术在艺术理念和制作技术上未有所发展。但到了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详细]
  海虞茶叶有限公司位于海虞镇境内的七峰山中部,这里七座山丘连缀成串,山势平缓、土质肥沃;山上修竹茂林,植被丰茂。七峰北濒长江,长年受长江水气、雾气润泽,年平均温度在16℃以上,更兼雨量充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据《常昭合志》记载,明清之际,福山大慈教寺政治鼎盛时期,“有免粮田120多亩”。僧人在殿山南麓种植茶树,有专人管理,采摘、炒制,名“寺前茶”。供寺内僧众和香客、游客饮用。明相国邑人……[详细]
  相传明末清初,杨园地区有一猎户,捕得甚多野味,取其一,煨之烧熟,奇香四溢,实为极品美食之上品。后常取其所捕野味而烹之.清代童岳荐于《调鼎集》中有云:“家禽取其肥,野禽取其香”。《调鼎集》为清代手抄食谱,厨艺秘籍孤本。久而久之,杨园野味因此而得名。杨园爊制熟食可谓山珍,在洞港泾、杨树园有百年以上历史。当地东项、西项、桃园专门有一批猎户,开船到丹阳地区、浙江山里及吴江水域狩猎野鸡、野鸭、野兔和各种山鸟……[详细]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 “碰瘌痢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举行,主要活动是抬猛将老爷。猛将老爷是一个用香樟木调成的坐像,面容安详而不失威武。但他却是光脚、秃头,这一绝无仅有的特色使这个民间活动有了一个古怪而滑稽的名字“碰瘌痢会”。这个习俗主要通过抬猛将老爷,乞求他能给人们带来财气和庇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