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扩展(白茆山歌)白茆山歌,是指常熟境内盛行于白茆塘流域的山歌。蕴藏量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和情歌等,盛行三句头、四句头短歌,但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其中尤以劳动歌和情歌最为丰富。曲调丰富多变,灵活柔丽,旋律典雅古朴,有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春调、三邀……[详细] |
吴歌扩展河阳山歌,是指张家港市南部、以河阳山地区为中心的民间歌谣。从史料记载来看,河阳一带从明代就已有山歌传唱活动。河阳山歌藏量丰富,目前流传下来有1200多首,题材广泛,除广为流传的四字头小山歌外,也有大山歌和长山歌。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在于至今仍保留有较多远古的民歌,尤其是二字头的《斫竹歌》,经有关专……[详细] |
海虞是常熟古称。明清以降,海虞谜语独领- ,徐祯卿、钱谦益、冯班、孙原湘、翁同龢、徐兆玮、曾朴等名家辈出;《灯虎汇编》、《文虎琐谈》等谜著众多。民国时期,海虞谜作常见于《北平射虎社谜集》、《铁路协会谜语》等谜著。徐枕亚著有《文虎偶存》、《庾辞选存》和《枕霞谈虎录》多种,并成立“琴心文虎社”,结集出版《琴心文虎》。金仲文、曾冠章和宗嘉佑等有“海虞虎将”之称。1949年后,海虞谜坛欣欣向荣。“文革”期……[详细] |
常熟花边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近百年来,它以鲜明的地方特点和精湛技艺,蜚声国际市场。20世纪初,常熟花边从本市浒浦、大义两个乡镇首先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建国初期,已有花边绣娘5万余人,花边商行300多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到全市乡乡镇镇都有花边发放站,绣娘队伍达到16万人。母女传习、姐妹同学、妯娌互教、姑嫂相授,绣花边的场景成为一幅常熟特有的人文风情画,深深地印刻进了几代常熟人的记忆深处……[详细] |
苏州碑刻制作技艺源于中原,历史悠久,以精巧细致、格式独特、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市区是其发展的中心区域。据史料记载汉代有《外黄令高君碑》三国《孙王墓隧道碑》,晋代《天台五百尊者图碑》等等,由于这些碑系书家书丹上石刻匠刻之,因为无原迹比对,碑刻好坏全在刻工熟练、细致程度,碑刻技艺尚处在萌芽状态。至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苏州碑刻开始由实用性向艺术性方向转化,其碑刻制作技艺开始成熟。今见於著录的宋代碑刻……[详细] |
金山石是苏州西部木渎金山及其周围山区所产花岗石的统称。据《吴县志》载:“金山在天平东南,初为茶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因金山石质地优于其它花岗石,而被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等全国著名工程所采用。更重要的是金山历代名匠辈出,精湛石雕技艺因自成一格而闻名于世。明代就有一位叫陆祥的名匠曾与蒯祥参与北京紫金城的筑造。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上视石雕艺人为低贱,因而名匠少有记载……[详细] |
苏州滑稽戏,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发源于苏州地区,以江、浙、沪的城镇码头为传统的演出基地。春秋时期的“俳优”可谓“滑稽”的萌芽。《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滑稽”一词的最早记载。后历经唐参军戏、宋杂剧、明昆剧净丑角色的表演得以不断发展,在近代迅速成熟成为独立剧种。以苏州方言为舞台语音,综合苏州地区的独脚戏、滩簧、双簧、隔壁戏、小热昏、民间小调等多种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详细] |
苏州玉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考古发掘证明,苏州玉雕在春秋时期已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记载。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尤其“子冈玉”名震京师,誉满四方。清乾隆年间,多次召苏州玉工赴京制作宫廷玉器。现主要分布于古城区的相王弄、园林路、齐门路,以及光福、东诸等地。苏州玉雕,以中小件为主。讲究选材名贵、雕刻精细……[详细] |
灯彩(苏州灯彩),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是一项集“扎、糊、剪、绘、饰”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传宋代苏州灯景之盛已不逊于汴京,明清更是在古典园林建筑技艺和“吴门画派”艺术影响下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该技艺以工艺细致、制作精良、结构巧妙而著称,具有“精、细、美、雅”的艺术特色。它以丝绸、纸张、竹木和铅丝等为主要材料,工艺包……[详细] |
古琴艺术扩展(虞山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扩展项目。主要流传于常熟周边包括苏州各县区。自明末清初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以来,四百年来盛传不衰,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之后,徐青山、吴景略等虞山派古琴大师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谱有十几种,成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还有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虞山琴派的琴风以……[详细] |
苏绣,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技艺总称,主要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等地,其中,苏州地区最为集中。苏绣历史悠久,据刘向《说苑》记载,西汉时吴地已“有绣衣而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明代,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至清……[详细] |
苏州评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亦称“说书”。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苏州评话亦称“大书”,只说不唱,通常一人表演,注重说、噱、口技和起角色,借助醒木、折扇和手帕等道具制造气氛或演示神形,表演时讲究“精、气、神”。苏州弹词,亦称“小书”,有说有唱,以说表为主,讲究语……[详细] |
宝卷,亦称宣卷,因以说唱形式来宣唱佛经经卷而得名,是一种综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说唱文学。其源于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的“说经”,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吴语地区,以同里宣卷(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河阳宝卷(张家港市凤凰镇)、锦溪宣卷(昆山市锦溪镇)和胜浦宣卷(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为代表。吴地宝卷是唐代变文的嫡系传承,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讲唱形式和宗教仪式,富于宗教色彩。……[详细] |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详细] |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苏州泥塑一直享有盛誉,和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是中国泥塑的重要代表。苏州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 塑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传统的苏州- 塑像以细腻、传神、雅致而闻名,取材方便是它的一大优势,造像时一般取当地的山泥,经过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