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定西市 > 岷县民俗文化

岷县十大民俗文化

岷县九宫八卦灯会
  根据岷县马坞乡出土的《西秦会馆碑文》记载,早在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陕西药商会首陈良进等人“感于威灵显化,霞光披护”,在马坞灯场村药王洞前修建“西秦会馆”,组建药商同乡会,在马坞二霄娘娘庙前兴建“九宫八卦灯会”灯场,并引进中原民俗“九曲黄河花灯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行“九宫八卦”灯仪祭祀神灵。“九宫八卦灯会”主要由“湫池取雨”“水神踩街”“九宫转灯”“演戏娱神”四部分组成。“湫池取雨”。每年逢会提前一日即农历七月十一日,由“水神”(也叫水头)带领取雨队伍,在距马坞二公里远的独岭儿山下桦树林里取雨,将一瓷瓶倒悬水池柳条之上,双手合持燃香一枝,跪在池边,等待喜鹊或红嘴鸦飞过,如有啼叫之声,认为是神灵告知雨水取上了,立即敲锣打鼓,由觋公领舞,高唱《雨经》,叩头拜神,动身返回。……[详细]
岷县当归加工技艺
  岷县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是中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红芪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尤以“岷归”驰名中外。岷县当归为三年生植物,全部生长期约700余天,已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归的生产加工技艺主要包括收籽、育苗、成药、留种、加工等多个环节。中医有“十方九归”之说,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和“妇科圣药”之美誉,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先后获得了中国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原产地标记认证、中国驰名商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20多项殊荣。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详细]
洮砚制作技艺
  洮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但也有学者说洮砚历史可追溯至汉,最开始做磨刀石之用,后才做砚材。即使是在洮砚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磨刀石仍是十分广泛。2002年12月,有私人收藏的唐洮河箕斗砚现身,才可证实洮河砚的制作在唐代之前,至今已有至少1300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饮誉海内外。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赞誉洮砚的诗文妙句与评价,验证了洮砚的历史地位。宋时大书法家黄山谷对洮硕有“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的评价;苏轼的“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赞誉了洮砚的肤理缜润,色泽雅丽;金朝诗人元好问有诗曰:“……[详细]
岷州元宵灯节
  元宵节,古时也叫“上元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我国古人曾用正月十五的夜月、风云来占测雨水,预卜庄稼的丰歉,占测的同时对主管雨水的神祗要进行祭祀。点灯燃薪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还把这几天挂出的灯叫“占岁灯”。这种民俗至今仍沿袭在民间。有些史料记载,元宵张灯始于东汉佛教的传入。佛信者把火光比作佛的神威,灯也就成了佛前的供具之一。据传说,释迦牟尼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于是,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燃灯之风大兴。民间传说,正月十五的灯节与玉帝下令火化蒲州有关。岷县民众传说正月十五悬灯与禳治九头蛇精有关。不论元宵兴自何时,源于何种理由,岷县民众过元宵节历来是十分隆重的。那些边鄙山庄的乡民在自家庭院栽灯杆,悬红灯表示过节,而……[详细]
岷县宝卷
  岷县宝卷源于唐代的“变文”和宋代的“讲经”,是一种流传在岷县全境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明清时期广为传播。岷县宝卷有300余种,其说唱形式基本为散韵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岷县宝卷的说唱语言一般有十言、七言、五言等,而且讲究平仄韵律,配以不同的曲式,唱答结合,抑扬顿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民间音乐的“瑰宝”,是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详细]
剪纸窗花
  剪纸窗花岷县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岷县农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实人家是“虎张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贴窗花时,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烟眼儿,贴“轱辘贯钱”、“对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团”等。整个窗空四边是“角云儿”,斜角配方。每个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对称配搭。窗花有各种花卉、十二生肖、人物传奇如《白蛇传》、《二十四孝》、《孙悟空大闹天宫》、《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让巴掌大的方块上,展现出大千世界的画面来。其夸张、简约的风格,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有一首观赏窗花中人物故事的小诗,写的是:“三寸人马动刀枪,昼夜不息刻刻忙,可惜先朝一员将,身落白莲纸一张。”人们在观赏窗花中,从各种不同形象的图案中,领悟到现实生活的真谛,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很广泛。窗花艺术讲究明亮鲜和,与庭院建筑互相辉……[详细]
  青苗会,顾名思义,就是在庄稼破土发芽成长之始举行的一系列祈求青苗生长旺盛、风调雨顺,金秋时节有个好收成的宗教祭祀活动。青苗会民间祭祀主要流行于严家、林畔、后家、山庄、潘家寨、赵家、买家、拔那、锁龙、古素十个自然村。习惯上人们称前六个村为上三会,后四个村为下两会。五大会的总庙在锁龙乡赵家庄,人称月楼滩庙,庙里供奉着两位善神:九天圣母京华娘娘、九天圣母京皇娘娘。岷县青苗会民间祭祀活动由坐床、取水、坐庙等组成。坐床是指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二在锁龙五大会十个村社村民中选取服侍二位娘娘的大老爷、二老爷、锣客、伞客等,由 主持,在各自家里设置新房,新房里设置神位,筹办喜宴,全村人携礼品恭贺,所选之人一律新郎装扮,在新房里服侍二位娘娘。取水是指在座床活动结束后,服侍二位娘娘的大老爷、二老爷、锣客、伞客……[详细]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舞蹈。远古时期,生活在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举行“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巴当舞”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安场”时本村男子在“春巴”的领导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口唱藏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列队舞蹈,这一阶段有9种唱词,9种舞步。“敬山神”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一阶段,“春巴”点燃大火,引领舞者开始“拜五方”,然后在新立的秋千下尽情舞蹈,此过程有12种唱词。“扯节勒”是巴当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者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进行藏语大合唱。“巴当舞”内涵极其丰富,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我国边陲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交融和演变……[详细]
  《岷州志·风俗·岁时》中说“立春前一日,里民具春幡,扮故事曰社火,并赴公堂演春,乃迎春于东郊,岁于是乎告始。”又说:“上元日社火如前,至晚,山村水墅,灯光烂然,与雪岭晴川,上下相映,游人杂沓,达旦不休,歌乎呜呜,秦声盈耳,亦点缀荒塞之一景也。”这是近三百年前修《志》者对县民春节闹社火的简略记载。实际这种民间文艺活动在当地,历史更为悠久。文献中对“社火会”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表演形式的多样与内容的丰富,虽未详尽的加以描述,但那欢闹的情景是引人入胜的。这种良好的民俗,不管始自何时,至今仍沿袭不衰。民间“一年一个正五月”之说,正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美好幸福的大年、热烈欢快的元宵、舒畅潇洒的五月花儿会的期盼和向往。我国古人称土地神为“社”,其祭日称“社日”,“社”在以后演变成了地区的单位。清顾炎武《日知……[详细]
  二郎山花儿会“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0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明代高洪的《古鄯行吟》中写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耕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可见二郎山花儿会至少在明代就已成型。二郎山花儿会集湫神祭祀、花儿演唱、物资交流于一体,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形成了多层面的民俗事象,具体来说具有如下特征:花儿演唱以岷县方言为……[详细]

全部岷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