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 > 射阳县民俗文化

射阳县十大民俗文化

射阳杂技
  《杂技(射阳杂技)》杂技(射阳杂技),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1957年4月,建湖十八团中的新艺杂技团(周长富班子)、新胜杂技团(周国发班子)、福建泉州艺新马戏团(射阳人,陈松山班子),相继在射阳登记合并成立射阳县杂技团,杂技这门艺术从此在射阳立足。杂技从摆地摊演出到走上舞台表演,从流浪江湖的民间艺人成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个质的飞跃。建团后,由于演艺人员地位的改变,队伍的壮大,加之政府的扶持,演出服装、道具不断更新添置,剧团的装备大为改观,节目质量提高,演出区域扩大了,集体经济收入也显著提高,从此,民间的杂技队弃马丢船,与大棚布围子告别,走进了正规剧场,到全省各地城市巡回演出。1960年,省组织全省杂技会演,对杂技艺术的发展、促进、提高,起到了很……[详细]
射阳农民画
  农民画(射阳农民画),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射阳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之一,农民画获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民画已成为射阳享誉海内外的一大特色品牌,先后走进美国、奥地利以及联合国总部等国家及地区巡展20多次,800多件作品在全国性主流农民画展赛活动中入展获奖,获评江苏省对外交流示范基地、省对外交流示范项目。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以丰富饱满的画面构图、明快亮丽的色彩和热烈奔放的表现手法,让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清廉教育。射阳县委书记吴冈玉表示,将以这次农民画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担当,持续加强廉政文化精品建设,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崇德尚廉、担当实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扎实推动……[详细]
杨氏膏药
  杨氏膏药,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始于明洪武赶散期间的一位郎中,主要成分:麝香,冰片,象皮,血竭,全虫等四十余味名贵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各种骨折、骨折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颈肩腰腿痛、风湿寒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骨伤疾病,同时开展骨折手术治疗,外贴“杨氏膏药”+小夹板外固定非手治疗各种骨折,具有痛苦小、花钱少、疗程短、疗效好、无毒副作用,在火上微烤加热贴于患处即可。纯中药制剂药效持久达一周,十贴一疗程。……[详细]
  陆师傅古法小榨油技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清代光绪年间,境内有采用楔式榨油机加工豆油的历史。大豆、油菜籽经过清理、破碎、压胚、蒸炒、压饼、压榨、过滤、水化、脱臭等20多道传统工序,历经近千年人类食用的安全检验。……[详细]
  射阳评书,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评书是由汉代开始传承至今,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详细]
  《纹银制作工艺》纹银制作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第一部分:概述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我国银饰银器使用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唐代是我国银器制作的繁荣期。考古实物表明,唐代银器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做工上,都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品类多,各种纹饰图案都非常的精细。由于大唐经济昌盛,地域辽阔,银器的分布也很广泛,各种银器皿,充分反映了唐代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成就,成为中国银文化史的代表。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银器、银饰品的使用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是步入了每个家庭,不分贫富贵贱三教九流,女人头戴银头饰、男人腰佩银挂件……[详细]
  《臧家豆腐制作工艺》臧家豆腐制作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第一部分:概述相传豆腐是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在盐阜地区,提起新坍镇,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新坍新坍,卜页茶干”这句流传甚广、反映地方特色的赞语。是的,但凡吃过新坍的豆腐、卜页、茶干等豆制品者,没人不夸新坍的豆制品好吃。然而,在新坍众多豆制品中,最为出名和受到人们青睐的那还是臧家豆腐坊。新坍镇地处射阳西部,由于成陆及人口迁入历史早于县内别的地方,因而种植大豆和加工豆制品的技术、技艺也是早就传入。多少年来,臧家豆腐坊不断继承和发展,变化的是从当年人工磨浆、驴子磨浆改成了现在的机械磨浆,但不变的是依然坚持选……[详细]
  《制秤工艺》制秤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第一部分:概述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传说有很多,一是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利用杠杆原理发明,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西方商人进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磅秤。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详细]
  《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射阳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及范公堤东侧,横贯县境的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平均承担里下河地区90%的泄洪量。境内的小洋河、通洋港、海河、廖家沟、潭洋河、六子河6条河流很早就与这3条大港沟通,形成水网。由于濒临黄海,地势低洼,历来西有洪水压境之患,东有卤潮倒灌之难,易涝易旱,灾害频繁。到清末,由于淮南屡遭水灾,土卤日淡,盐业逐渐衰败,部分土地曾被人们开垦种植水稻、麦豆之类,面积有限,直至民国初年,仍有大片荒凉草滩。自张謇将兴垦开发农业延伸射阳以后,滩涂开发、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都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为了纪念张謇先生,1995年端午节龙舟赛期间,射阳县委、县政府特意在射阳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区域海都大……[详细]
  射阳草编技艺是一种运用柴撕、石磙、竹夹、刀、剪、纺纱车、捻线团、木杠、绞绳机、劈篾器、划蒲器、木制织布机、平织机等简单工具,采用苇、蒲、草、麻等原生态材料,制作成篮、席、摺、篓等多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据地方志记载,该项技艺2000多年前起源于古射阳(今宝应射阳湖)一带,清康熙晚期随移民传入盐阜沿海即今射阳地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射阳草编技艺就是通过对原材料的割、抽、剝、切、劈、碾、压、划、撕、捻、结、蒸、晒、织等加工工序,采用挑压法、编辫法、缠绕法、绞编法、穿纹法、盘花法、编结法、生头法、收边法、勾图法等手法,编织成各种纯天然的草编产品。草编作品已经成为东方传统民俗用物,具有较高的东方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其生产过程具有中国农民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有较高的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的……[详细]

全部射阳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