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区民俗文化

武进区民俗文化介绍

  寨桥老鹅是寨桥地区的一道传统绝技,因烹饪方式独特,味道鲜美而闻名南北。制作原料主要有鹅,老汤,蒜,酱油,辣酱,糖等。味道鲜香口感纯正,肉质软嫩,受南北两地居民喜爱。不同于其他的鹅,“寨桥老鹅”主要有三大特色:“老”是其特 一,越老越鲜,也越香,一般养殖5年的最佳;二是养殖环境好,寨桥鹅以散养为主,平时吃的都是稻壳和湖边的天然饲料,正宗的绿色食品;三是品种有特色,所养的都是太湖鹅,虽然个体并不大,但……[详细]
  木雕历史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木雕鱼出土,这是目前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内忧外患等多重因素,木雕技艺逐渐衰落,很多技艺精湛的苏州红木雕刻艺人流落到与苏州较近的常州等地定居,尤以武进湖塘、牛塘地区居多,并在当地继续以木雕技艺为生,代代相传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木雕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挖掘。1954年后,江苏各地相继建立红木生产厂家,武进在当……[详细]
  阿兴鸭头烧制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阿兴鸭头是武进区嘉泽镇的一道著名卤菜,起源于100多年前,是当地潘氏卤菜谱系中的重头戏,原产地武进湟里,后流传到嘉泽,现已独立注册商标。100多年前,潘三元在苏北从小拜师学厨,专业学习卤菜制作技术,经潜心钻研,将鸭头通过相关工艺发明制作成了人们喜爱的一道菜肴。此后,这道手艺又传给其子潘寿根。潘寿根在湟里镇公司合营中楼饭店……[详细]
  雅浦酿酒,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雅浦酿酒始创于清光绪二八年(1902年),由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陆完学第十孙陆洪生创始。1929年陆福全创建雅浦糟坊。1980年陆迪兴设立武进县雪堰雅浦酒厂至今。雅浦黄酒是以地产粳稻糯米、小麦和竺山湖饮用水为主要原料,加以竺山头乌饭……[详细]
  湟里牛肉烧制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湟里牛肉是常武地区较为著名的一道地方美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湟里俗称“埠头”,是沟通常州、宜兴、金坛、溧阳的重要商埠,旧有“四县十六镇交界”之说,尤以牛市享有盛名。这里不仅进行耕牛的买卖和交易,还从事肉牛的屠宰和烧制,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喝一碗牛肉汤,即解乏又长力气,渐渐的,在湟里吃牛肉成了外地商客的一种习惯。新中国成立……[详细]
  微型根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根艺,原称根雕,即利用植物的根茎、根瘿和疤瘤的天然形态,对其进行筛选、截取、雕琢、造型等艺术加工而制成的独特的艺术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根雕艺术逐渐派生出根书、根贴画、树根盆景等,当今总称为根艺,即根的艺术。根艺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被喻为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历来受广大文人雅士的青睐和珍藏。武进根雕艺术在全国乃至……[详细]
  湖塘剪纸,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湖塘剪纸是流布于武进区湖塘镇、牛塘镇、马杭镇及周边地区一种传统美术,根植于民间妇女群体,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苏南民间妇女喜欢在夏天穿的拖鞋、春秋穿的单鞋、小孩周岁戴的帽子及虎头鞋上,特别是结婚用的枕套、帐围、床围、门帘上,剪贴自己设计的“花样”,并依照“花样”刺绣成漂亮的图案。或喜庆,或装饰,或辟邪,这些刺绣……[详细]
  调三十六行,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调三十六行,是常州南门外南杨桥民间艺人创作的一种传统舞蹈。他们将地方上存在的各种行当创编成肢体和语言表演形式,分别由村民口念台词、手拿劳动工具,穿着对应行业服饰游街过市,形象展示所从事职业的场景,在当地已经流传了200多年。杨桥有史记载已有上千年历史,位于武进区南部,隶属前黄镇管辖,南部与宜兴市接壤,北枕锡溧大运河、新长铁路、……[详细]
  白龙娘娘的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龙娘娘的传说是分布在武进横山桥区域的一种民间文学本体,起始于南宋。传说的主要内容为:宋朝时期,横山桥清明山黄猫岭山脚下杏花村有一位名叫项凤秀的民女。她潜心修行,不愿听从父母和媒酌之言嫁给钱庄村钱员外之子,却偶然在食用河中飘来的两只桃子之后有了身孕(实为玉帝遣二龙下凡,化为桃子投胎,选凤秀做胎身)。其父母得知后责怪女儿行为……[详细]
  武进歌谣,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武进民歌源远流长,随着时代演变、社会变迁,同一首民歌往往有多个版本,构成了独特的、庞大的、丰富多彩的口传民间文学体系。武进民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大量是与江南田间劳动和地域生活相关的,有表达对故乡水土的一往情深和热情赞美,有表现纯真爱情的,也有不少是将爱情与乡情和歌咏风景联系在一起的,听来如诗如画,此外,还有抨击旧风俗、旧恶习和……[详细]
  淹城的传说,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春秋淹城遗址位于武进区湖塘镇西隅,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淹城应为西周早期位于淮夷旁的奄族在被周成王征伐时,南迁江南后定居所留遗址,距今3000余年。其“三城三河”的建筑形制世界独一,其体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遗址内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包括4条独木舟、20余件青铜器和大量原始青瓷器、陶器……[详细]
  常州微雕,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象牙浅刻又称象牙线刻、平刻,简称牙刻,是传统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文人雕刻。它以金属平刀、钩刀为工具,在象牙器具表面作豪米深浅的阴线刻画与刮琢,再用毛笔0 水墨、颜料对凹处进行填染而形成画面。常州象牙浅刻最早出现在清代,当时的一些留青竹刻艺人分别从事象牙浅刻及其制品的营生,张楫如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详细]
  常州南拳,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阳湖拳原名双插子、南侠展昭、常州南拳,是创始于常州地区的一种古典传统拳术,为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20世纪80年代挖掘抢救时,为了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混淆,改名“阳湖拳”。《武进县志》载: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展雄飞)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自宋代起,历经展昭、姚言、唐荆川、白太官、陈坤书、蒋浩泉……[详细]
  红木浅刻,是将竹刻中的浅刻技法拓展到红木材质上的雕刻技法。红木浅刻最早出现在明后期,常州人张希黄、张楫如、徐素白、徐孝穆、沈觉初、高银福便是当时的代表性人物。近代徐素白、徐秉言,徐风(徐枫)三代传承,钻研浅刻,雕刻材质竹和红木均很精通,在红木浅刻上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意蕴造诣颇深,由此带动了常州红木浅刻发展,薪火相传。浅刻技法,也称阴刻,在刀法运用上与前人和旁人不同。浅刻通常把竹青除掉,在细腻的竹肌上……[详细]
  豆腐制品制作技艺(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百叶古时称“千张”,为民间供神敬佛、祭祖祈福必用之物,现为寻常百姓日常佳肴之一。横山桥百叶烹饪成肴,淡黄似奶,鲜嫩柔软,食而不腻,肥而爽口,百吃不厌,早于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横山桥百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扬四方。根据史料考证:横山桥山北奚巷村殳家村王根产、德兆父子,自乾隆年间就以制作百叶为生,300余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歇。旧时做百叶,全靠石磨磨,屋外繁星点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