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丰县民俗文化

丰县十大民俗文化

六步架大洪拳
  六步架大洪拳,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古城丰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武传统悠久。数百年来,众多武术流派在传承不息,六步架大洪拳正是发祥于此,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丰县武术中独占鳌头。丰县六步架大洪拳传入,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时有禁卫军武教头李泰(又名李备、李征,山东恩县人。武功高强,曾与新科状元比武,掌劈石狮,名显京城。)嘉庆初年,李泰遭奸臣诬陷谋逆,拒捕逃离京城,南下山东,最后落脚在丰县欢口镇的仇庄村,隐姓埋名,靠打短工、配药膏为生。后无意显露真功,在黄元益员外的支持下,开场授徒,首将大洪拳传与:张鉴(时13岁)、黄飞(黄元益之子)、肖坦、巩诺、刘锁、燕明等18人。此即六步架大洪拳传入丰县之始。六步架大洪拳,体系完整,拳械丰富。内含……[详细]
丰县吹糖人
  吹糖人,行话称“捧虚”意为“一本万利”的买卖。古谚云:“七十二行,不如敲锣卖糖”。相传,在唐代以前就有这项民间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吹糖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民间延续不断,世代相传。丰县有这样一种传说:古代有一老艺人,膝下有三子,老艺人一生精通各种糖艺,但也没有积攒下什么家产,年老以后分别传授给三个儿子一人一门手艺。老大糖人贡,0 扛红伞(糖葫芦),老三捧虚(吹糖人),随各自谋生。虽无从查考,但确有其说。至今糖人贡、糖葫芦和吹糖人艺人仍互认为一家,统称“喝糖水的”,以此也可作为佐证。历代吹糖人艺人走乡串村,靠吹糖人谋生。吹糖人艺人代不乏人,在民间世代流传至今,深受黎民百姓的喜爱。如今,每逢秋天至初春,徐州地区学校周边、集镇、大小庙会时,人们依然能够欣赏到吹糖人这一民间技艺。目前,丰县……[详细]
丰县渊子土陶制作技艺
  丰县渊子土陶制作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丰县渊子土陶制作技艺始于商末周初,盛于漫长的农耕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技艺独特,制品色泽艳丽,手感光滑,种类多、质地好、用途广,丰县渊子土陶技艺被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丰县渊子土陶制品仍被人们所称道。丰县渊子土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梁寨镇,集中在渊子周围的南集、红楼、黄楼、腰里王和夹堤等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渊子附近布满烧制土陶的馒头窑,当地农民先用独轮车,后用平板车将黄盆、罐子、土缸等土陶制品运销到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广大城镇、农村,丰县渊子土陶制品被广泛使用。目前,丰县渊子土陶还在烧制、销售。丰县渊子土陶,是以黄河改道淤积而成的优质胶泥为原料,经过搓揉、制坯、晾干、上釉、烧制等主要工序。烧制好的器皿一般为土……[详细]
  丰县八极拳,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丰县八极拳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由一名叫“癞”的游方僧人将八极拳传入丰县始,至今已传承九世。丰县八极拳主要分布于丰县县城城区及赵庄镇、王沟镇、宋楼镇、常店镇、梁寨镇、师寨镇等地。丰县八极拳演练起来呈献出劲力刚猛、 稳固、节短势险、暴烈突然、短促多变、猛起硬落、气势雄健、攻防兼备、刚柔相济的技术风格特点,给人以英勇威武,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感觉和精湛的艺术享受。丰县八极拳以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是集哲学、文化、医学、养生、军事、美学及体育等诸多要素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丰县八极拳所具有的多个领域的社会价值;丰县八极拳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由防身手段演变为健身习俗,进……[详细]
  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义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 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 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详细]
  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北至临淄、南及广陵一带盛产丝绸,丰县居其中。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丰县隶属豫州,中原丝绸传入西域,致中原丝绸闻名于世。刘邦从一个平庸的布衣而成为大圣皇帝,开布衣将相之局。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布衣”则成为平民的代称。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存续久远,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丰县特色的民间纺织技艺。丰县民间纺织技艺的载体为家织布,亦称粗布、土布。家织布多为白布和花布,花布又分为条花布、方块花布,颜色达红、蓝、黄、绿、黑等六七种之多。服装被褥、鞋袜等用布为平纹布面,由两匹缯织成。手巾为斜纹布,则由四匹缯织就。丰县民间纺织技艺主要分布在丰县宋楼镇许口村一带。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工序……[详细]
  丰县糖人贡模具制作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丰县传统模具制作技艺出现在清朝中期,由中原地区传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目前,丰县传统模具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丰县常店镇马楼村一带。糖人贡造型是形态化、立体式的,而模具则是多平面阴刻组合而成的,一般4-6块板,多者则在10块板之上,制作工艺复杂,技艺水平要求极高。制作糖人贡模具要经过选材、锯段、开板、刨光、开水煮、凉水泡、绘图、雕刻、复检、保管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艺规范以确保制品的质量,是集木工、绘画、书法、剪纸、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技艺综合体。糖人贡依托模具造型,模具的种类、数量、规格与贡品完全相符。主要有五类:一是人物,如老寿星、老佛爷、王母娘娘、八仙等;二是动物,如鲤鱼、仙鹤、梅花鹿……[详细]
  丰县花鼓,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丰县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叮响花鼓”、“花鼓小锣”、“砸干梆”等,在丰县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且有史可查的师徒相传也有近200年历史。数代花鼓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取丰县梆子、丰县坠子、洛阳曲子等剧种的优点,形成了内容丰富、唱腔和动作优美的丰县花鼓。丰县花鼓早年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比较流行,如今仅在孙楼镇、宋楼镇、凤城镇、王沟镇、师寨镇等偶有艺人活动。丰县花鼓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分别为戏曲、曲艺、舞蹈三个艺术部类。在一人(或二人)坐唱,以叙述为主体,自击自唱,舞蹈与表演均退为附庸时,可视为曲艺;在有舞无歌(或少歌),以对舞、群舞、跌打翻滚的舞蹈、武功为主体,只有锣鼓伴奏时,又可视为民间舞蹈;而在有人物、……[详细]
  糖塑是传统中国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将之制作成形。与西方雕塑不同,中国民间塑作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丰富的造型因素,更多地体现出自身传统的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糖塑多以俗称“糖稀”的麦芽饴糖和玉米糖为原料,综合采用捏、堆、贴、剪、吹、搓、拽、按、浇、拉等制作手段和绘、染、刻、划、点、戳、印、插、缀等装饰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糖塑制品既可欣赏娱玩,又可直接食用。在中国民间,糖塑遍布南北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丰县糖人贡俗称“贡品”,是流行于江苏省丰县一带的民间雕塑艺术。它早期曾用于宫廷祭祀,后流入民间,清代中期传到丰县一带,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广大农村地区应用颇广。丰县糖人贡在当地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不绝,其中郭氏家族传承有序……[详细]
  丰县石老道养生术,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石老道家住丰县城西10公里石洼村,明末清初石家是当地的名门旺族,有多人行医,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人行医乡间。清到民国,丰县道教养生术随着石老道的行医的范围,起初流布在苏北丰沛县、皖北砀山、河南商丘、山东金县、单县等苏、鲁、豫、皖四省边界的广大地区;民国后期石老道在湖北、江西行医;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行医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在徐州、铜山一带传布外,南到浙江、北到辽宁、西到西安。丰县道教养生术运用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自身实证的医学技术,必须经过实践印证,然后经过师父的心传秘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石老道行医济世,救死扶伤,救治病痛,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症,对不同的穴位痛处取穴,产生点穴开窍,舒筋活血,驱……[详细]

全部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