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隰县民俗文化

隰县十大民俗文化

午城酒酿制工艺
  隰县午城镇酿酒历史悠久。据《魏书》记载,北宋时期,午城镇就发展成为山西五大产酒地之一。近代阎锡山将午城老字号酿酒作坊“三夏合”更名为“山西第一酒厂”。从此,午城酒业声名鹊起。午城酿酒秉承传统蒸馏酒酿造技艺,用大麦、豌豆、麸皮制曲,以高粱为酿酒主料,在纯自然的生态环境下酿造。制曲、酿造、蒸馏、勾兑等许多技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午城酒系列产品有清香型、浓香型和果露酒三大类别,其中清香型有“午城粮液”、“午城烧”、“午城春”,浓香型有“黄河醇”、“黄河粮液”、“黄河春”,果露系列有“金梨春”、“红果春”、“苹果酒”,构成高、中、低三个档次系列,产品四十余种。午城酒传统酿造技艺采取中温制曲,堆积增香,地缸发酵,慢火蒸馏,分级贮藏,精巧勾兑等工序精心酿造,许多操作经验都是凭借酿酒师傅辈辈口传心授的经验……[详细]
隰县响铃高跷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进行舞蹈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隰县千家庄响铃高跷源于清朝末年,因跷腿拴有响铃而得名,是当地百姓在春节、元宵节闹红火时的重要文艺形式,百余年来,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响铃高跷一般高为1.5米,最高的跷可达两米,演出时以小鼓、小锣、唢呐为伴奏乐器,表演者装扮成《水浒》、《西游记》、《白蛇传》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跳桌子、上高台、叠罗汉、劈叉、拉骆驼等高难度动作表演。曲牌多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如《拜新年》、《放风筝》、《买扁食》、《绣荷包》等。目前,各乡镇、村落都有自己的高跷队,一般人数都在百人以上。其中,千家庄高跷队以其新、奇、独、难的表演特点最被人称道,多次受邀赴各地演出。……[详细]
隰县剪纸
  隰县剪纸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作品大致可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创作类型有窗花、鞋花、面花、刺绣以及刊物的题花、尾花、插图等多种形式。按照地域范围来划分,隰县剪纸又分为农村、城镇两大创作阵营。农村中剪纸多用剪刀,内容上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花鸟鱼虫等,寥寥数剪,栩栩如生,处处体现一种生活的朴素美感。城镇剪纸多用刻刀,所剪内容以人物见长,贴近时代,清秀细腻。总的来看,隰县剪纸以粗犷、豪放、浑厚见长,结构简单,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浑然的装饰性和夸张性,其中不少作品因构思新颖、技法独特而出国参展,还有一些精品被各国友人广泛收藏。……[详细]
  打鼓书是隰县民间古老的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隰县城南乡一带。鼓书,过去居民用其敬神、谢土、喜庆还愿,后发展为冬春农闲时的民间娱乐节目,经过历代艺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清末民初正式命名打鼓书,延续至今。鼓书内容多来源于《杨家将》、《五女兴唐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话本小说,代表曲目有《金镯玉环记》、《珍珠汗衫记》、《五女兴唐记》、《包公案》、《刘公案》等。演唱时,说书人怀抱三弦琴(弦子、三股弦),膝头系小铜鈸,褪下系简板,开场时先拍醒木,道开场诗后,接唱书帽,最后开正本,如二人演出,乐师拉三弦琴,脚踏简板,说唱者一手执简尺一手敲板鼓。鼓书曲调颇杂,有河南坠子、河北鼓书和地方小调,艺人们根据词意内容来选择。唱句一般为七言,采用喜调、悲调、器调、……[详细]

全部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