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神池民俗文化

神池十大民俗文化

神池月饼制作技艺
  神池月饼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散、色香味美、久放不馊”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享誉三晋的名优糕点。神池月饼的制作始于明代初年,经过600多年的发展革新,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制作技艺。清末,匠人吕凤斌加工的月饼在当地远近闻名,其子吕永和以自己名字命名创立了“自永和”老字号月饼铺,使用土炉烤制,技艺传承至今。神池月饼制作主要选用当地的优质胡麻油,以营养可口的原料搭配制馅,通过传统模具压制成型和土制炉鏊烤制而成。在过去,当地老百姓都能自己制作月饼,因此,神池也被誉为月饼之乡。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民众饮食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制饼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民众的生活记忆。……[详细]
神池道情戏
  神池道情是一种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内的晋西北和雁北地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同时还传播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土默川、陕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县为基地而取名。这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丰富多彩的曲牌及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弯八转”之称。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沿,是通往陕西、内蒙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我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道情艺术花苑中一簇璀璨艳丽的鲜花。神池道情历史悠久,有一些曲调,是盛行于唐代、宋代、元代时的词牌。像“要孩儿”、“西江月”等,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格式。在唱腔上,又揉进了地方戏曲的某些音乐特色,如“流水”、“介板”等,主要是汲取了山西北路梆子的音乐。有些曲子,……[详细]
神池县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也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它们一般在布棚、席棚中营业,也有设在露天的。主要经销大众食品,如浆水面、大刀面、麻什、臊子面、糊辣汤、水盆羊肉、羊肉泡馍、小笼蒸饺,等等。其中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卖粉汤羊血、红肉煮馍的饭馆。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卖黄桂柿子饼的,讲究把饼在案板上剁成块,再用镊子揭开其中一块的表皮,让顾客看包的是什么馅(一般是绵白糖、核桃仁、青红丝、黄桂酱、玫瑰酱),借以招徕顾主。卖油饼的,讲究用绳……[详细]
旱船秧歌
  在神池传统节日中,旱船秧歌也是一大亮点。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详细]
八音会
  在神池县流行最广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形式,以古代把金、石、丝、竹、瓠、土、革、木称作“八音”而得名。八音会是神池民间器乐演奏组织。曲牌有粗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细腻悠扬的“节节高”、“戏牡丹”等。已经收集到的曲式有百余种。1980年,在八音会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乐器。八音会的演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婚嫁娶及其它喜庆活动均请八音会助兴。……[详细]
  晋北道情是山西民间小戏的一种,流传于神池、右玉等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西东部、河北西北部地区。道情,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最初以说唱道教故事或相关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到了北宋,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渐活跃在群众之中,并诞生了“道情”这个名称。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清代梆子戏的兴起,部分道情开始吸收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由说唱转化为戏曲,以曲牌体形式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到清末民初,道情戏职业班社林立,著名艺人辈出。晋北道情的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3种96曲,如《大红袍》、《皂罗袍》等。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等,武场有渔鼓、简板、单皮鼓、大锣等。表演重文轻武,重唱轻做,均为男演员扮戏,建国后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详细]
  胡麻油是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食用的植物油。胡麻是西汉时期从西戎引进的一种油料作物,从胡麻籽中榨取麻油的技艺在民间已流传了近千年。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盛产胡麻,该县压榨的胡麻油远销陕西、内蒙、甘肃、宁夏等地。胡麻种植和胡麻油压榨已成为该县的支柱性产业。胡麻油压榨技艺由胡麻仔的精选加工、炒熟、磨碎、压榨、沉淀、过滤等数十道工序组成。由于神池胡麻油压榨仍是采用古法榨油,使用木、石制作设备,人力推砸,故而在加工过程中不会影响油质,胡麻油香味纯正绵长。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引入,极大地影响了传统胡麻油压榨技艺的生存空间,加上传统榨油技术劳动强度大、出油率低等因素,该技艺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困境,急需保护。……[详细]
  硬架子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雁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神池、五寨、朔州、平鲁、偏关等地,以广场地摊表演为主。关于其起源,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恶霸勾结官府,鱼肉乡民。义侠朱光祖广邀四方英雄好汉,于庙会时布阵设伏,一举将其剿杀。百姓感其恩德,据此编成秧歌,在广场表演,流传至今。另一说是来自《水浒传》梁山好汉三打大名府的故事。神池硬架子秧歌有角色18名,前8名有鼓子4名(老生、须生各2名),拉花4名(旦角装扮)。后8名有身穿长袍、手摇羽扇的官先生,风流潇洒的风公子,身挂串铃的毛小子,村姑装扮的毛女子,老态龙钟的老汉,一手舞弄棒锤、一手拿小笤帚的丑婆婆,穿开裆裤子的楞小子,又丑又傻的楞女子。另外还有三花脸装扮、手摇马鞭的“络旄”2人,一人指挥前8角和乐队,另一人指挥后8角……[详细]
  流传于晋西北神池县境内的踢鼓子秧歌也叫土摊子秧歌,她作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的、小型的农村群众文化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所喜闻乐见,有较强的生命力。  其来历目前有四种说法。一是相传梁山好汉剿灭农民义军方腊部后,接受朝廷正式诏安。阮氏兄弟觉察到当时朝廷腐败,诏安梁山是为了利用义军,一旦利用完,英雄们就会无事可做,无饭可吃,前途依然暗淡,于是拒不受诏。由此朝廷内部和地方政府便对阮氏兄弟心存余悸,恐其日后东山再起,决定将阮家抓拿并满门抄斩,以除后患。阮氏兄弟闻讯后决定全家出走,但是如何能躲开朝廷的耳目,逃出官府的追杀,便成了首要的问题。面对一家老小阮氏兄弟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阮小七想出这么一条办法:全家人乔装改扮,中青年男性扮头对鼓二对鼓,年轻女性扮拉花者,老弱病残紧跟于后成后八角,其……[详细]

全部神池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