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古乐》载,在原始社会里的一个叫“朱襄氏”的时代,“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于是人们:“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又在“作五弦瑟”基础上增加了琴、鼓之类的乐器。《诗.小雅.甫田》日:“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琴瑟击鼓,祈求田祖之恩惠,成为西周时期的习俗。《薅草锣鼓》原始叫“敲铁”,是楚人“刀耕火种”时期集体劳作的产物。南漳人称薅草锣鼓又叫“白锣鼓”,与“夜锣鼓”形成区别。白锣鼓是为人们生产劳动表演的,一是祈求山神、田神、土地神之恩惠,保佑所耕之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为田间劳作者驱除疲惫,鼓舞劳动精神。“夜锣鼓”是用来祭祀亡灵的夜歌。薅草锣鼓的歌词内容以唱古为主,涉及三皇五帝、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另外,即兴演唱也是它的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