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花车,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邳州花车,据史料记载已有500余年历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代《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花车舞的演出盛况。邳州花车流行于邳州全境及周边接壤的苏、鲁、豫、皖地区。20世纪80年代前,邳州各乡镇都有花车会班。目前,仅有张楼红旗村、运河镇、滩上镇、戴圩镇、官湖镇等村镇坚持排演花车。邳州花车的表演内容是一对……[详细] |
邳州打铁花,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邳州打铁花,也称“打礼花”,是民间传统手工施放观赏礼花的技艺。传说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尤为盛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邳州志》载:“邳之物产见于汉地志者有铁,冶铁为钱镈,攻木为耒耜”,说明邳州的冶炼、铸造、锻打等铁业早在汉代前就已非常成熟,并被普遍应用。打铁花技艺源自于铁器匠人们的锻造生活,冶炼匠人在开炉前取铁汁抛洒,一……[详细] |
邳州唢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唢呐,木管乐器,泊来品,公元三世纪从波斯.阿拉伯传入中国新疆拜城。宋、金、元时传入中原,明朝时普遍应用至今。唢呐由哨片(即 )、八孔木管和铜制扩音碗三部分组成。吹时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及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控制发音,嘴含芦苇制的哨片,用力吹气,使之震动发声,经木管及金属碗的震动扩音成为唢呐发出的声音。按音域……[详细] |
大运河船工号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大运河船工号子起源于隋朝,隋炀帝开掘大运河后有了船运活动。唐、宋、明以来船运业逐步发展,船只增多,人员增多,号子队越来越多,曲调越来越成熟。清代至民国已达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后航运大发展,航运单位船队及私人船只增加快速,出现了职业拉纤队及上船打工的专职人员,船工号子唱响运河两岸。运河船工号子作为民间一种传统音乐,带有明显的地……[详细] |
邳州琴书,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琴书昔称“丝弦”、“洋琴”,形成于江苏省北部邳州市,它源于明清小曲,后逐渐形成曲种。目前尚有三、四家坚持演出,书目有长篇大书116部。邳州琴书演员众多,书目繁盛,演出上乘,声震四周县、市,其优美的音乐,感人的故事,生动的表演,极具观赏价值、史料价值、和传承价值。邳州琴书成就显著,首先是有百余人的演唱群体;其次是土山洋琴剧团兵强马……[详细] |
邳州渔鼓,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渔鼓早起称道情,是曲艺界最古老曲种。渔鼓是江苏省北部邳州市濒危曲种。系外来品,一说山东孔子组织门生72大贤,编词宣传儒家思想传来的。二说沿海渔民以哀叹之曲表现生活疾苦而形成的自娱自乐文艺形式,由渔民来邳交往传入的。至唐代已有《九真》、《天承》道曲出现;到宋代道情造出击节用竹板,唱非叙事性道教小段。至金、元、明渔鼓和茼板已成为伴奏……[详细] |
邳州柳琴戏,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古称“拉魂腔”、“拉后腔”、“拉胡腔”、“拉河腔”、“拉呼腔”等,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而改称柳琴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邳州及其接壤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柳琴戏是邳州人民的家乡戏,男女老幼都能哼唱,故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也不香”的民谣,柳琴戏腔调委婉缠绵,优……[详细] |
邳州香包,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已普遍佩戴,如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邳州境内汉代养蚕、织布业已很发达,香包在汉代邳州民间已有缝制,唐宋时期已普遍流行,明清时期已作为家庭女孩和妇女必学必备的针线活,一直延传至今天。邳州香包多用绸缎、五色丝线、香料、棉素和茅香樟根粉拌辛……[详细] |
邳州八义集臭豆乳制作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乾隆年间,邳州八集街农民刘祥胜以做豆腐谋生。一次当地接连数十天阴雨绵绵,刘祥胜做出的豆腐无法出售,只好放在豆腐坊里。但豆腐房里温度很高,没过几天豆腐上就长出了白毛,刘祥胜担心豆腐变质,生意折本,就用盐腌制。腌制几天后,见豆腐块色彩鲜亮,略有臭味,就吃了一口,觉得臭中带香,越吃越香,于是上街喊卖,很快就销售一空。后……[详细] |
邳州柳编,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从邳州大墩子遗址的陶器底部的条编编织纹为邳州柳编历史提供了依据。战国、汉代的武士们的柳编头盔、马头防护柳编罩,说明当时柳编技艺已普及,不仅进入平常百姓家,而且运用到军事防御上了。邳州因地洼宜于杞柳的繁殖生长而推动了柳编技艺的发展。明清时期柳编成为家庭必用品,邳州形成了人人学柳编,家家有作坊的场面。新中国成立后,邳州成立了许多柳编……[详细] |
邳州舞狮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据史料记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狮子舞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花车、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演州闾”。清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子、莲湘轻捷多姿,花车、独杆轿、大头和尚诙谐幽默,博得众人开口笑”。他在描写狮子舞的词中写道:“前头……[详细] |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采用浸渍兰草的方法把白布染蓝。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村种桑植麻,纺纱织造,已较为普遍,染织工艺也迅速发展。据《禹贡》记载,徐州是当时八大染织工艺生产地之一,产玄织缟。而邳州蓝印花布据当地资料记载,唐代,开始了凸板印花,邳州北部地区彩印花布盛行,……[详细] |
邳州年画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邳州地区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时,邳州年画已进入邳州千家万户,邳州先后开办了数十家各具特色的年画作坊,随着京杭大运河在境内贯通,沂河、泗水、汶河在邳州汇流,咖口、官湖、邳城、四户、港上、窑湾、土山等古镇纷纷……[详细] |
竹马(邳州跑竹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流行于邳州的滩上镇、八路镇、官湖镇等地,尤以滩上镇起源最早并具有代表性。跑竹马约在清代嘉庆年间流入邳州,直到20世纪50年代,邳州地区依然还有10多个“竹马会”在活动。邳州跑竹马的节目有“五马投唐”、“时装”、“金兀术打围”等。表演者腰挂竹劈和纸糊制成的马或麒麟,扮演历史人物并跑出……[详细] |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用各色布料进行装裱,色彩装饰也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各具特点。总的来说,北方彩扎粗犷豪放,对比强烈;南方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