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宜黄民俗文化

宜黄十大民俗文化

宜黄禾杠舞
  流传于宜黄县河东一带。是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桠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进行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据宜黄县兰水乡农民吴家福介绍,禾杠舞是由禾杠歌演变而来的。禾杠歌是以歌为主,禾杠的表演很简单,将禾杠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进行单一的敲打,仅起到山歌的击拍作用。后来,人们渐渐不满足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有人对禾杠歌进行了改进,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杠发出的音色、音调来丰富禾杠歌的节奏韵律,使禾杠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禾杠的表演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表演者一边敲击禾杠,一边唱歌,一边舞蹈,同时还参加各种形式的对歌,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禾杠歌最终演变成了禾杠舞。《禾杠舞》的特点是生活化、劳动化。以柴刀、禾杠为乐器,人数可多可少,动作幅度不大,脚步自然,多走方步。它的行腔比较自如,一字一音……[详细]
宜黄戏
  宜黄戏,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赣东地区的宜黄县。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发脉于甘肃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带来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唢呐伴奏的二凡两种曲调。进入宜黄后,废除了唢呐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构成了以二凡为主体的板腔体音乐,时称“胡琴腔”。清乾隆李调元《雨村剧话》曰:“胡琴腔起于江右(即今江西),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黄)腔”。不久,这种胡琴宜黄腔便迅速传遍安徽、江苏、湖北、陕西、河南、四川,并进入北京。戚震《北京百六竹枝词》中记:“宛转珠喉服靓装,弋腔秦调杂宜黄”。京都的宜黄、弋阳、秦腔三者并胜。清末的江西宜黄戏,班社如林,流播广大,仅在抚州地区就有六顺、春和、合顺等十九个戏班。宜黄戏的剧目极为丰富。今据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一份剧目单所示,当时即有整本戏七十种……[详细]
宜黄神岗傩舞
  宜黄神岗傩舞(第四批省级)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记载,明永乐年间,灾疫严重,人们跳傩以逐疫。《宜黄县志》记载:相传明代初,新丰护竹一带为祈祷华光神,每于其生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饰华光,左手掌印,右手执剑;一饰妖魔,表演诛妖,作各种舞蹈动作,以锣鼓伴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直至现在,神岗傩舞每年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开傩须进行请傩仪式.初一先在各祠堂门前跳,跳完后,面具、锣鼓、服装要还原放回行宫,便结束了初一的跳傩。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宫启箱,从上到下,挨家挨户接着跳,完后,主人又要鸣放鞭炮送傩神,再到另一家。农历正月十五日,跳傩结束,十六日上午十时……[详细]

全部宜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