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金坛区民俗文化

金坛区十大民俗文化

金坛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境内的董永村。董永村位于金坛西北部,近靠道教圣地茅山。董永传说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且文史上有据可查。在光绪版《金坛县志》中,关于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有多处记载。在境内,其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40多处(件)。金坛直溪镇的董永村有一座董永庙,庙门有一石刻对联——“卖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精华。该庙有前后两进约70多平米,庙内墙壁上绘有“二十四孝图”。在董永村的东面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桥,名叫“望仙桥”,传说因董永携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此桥重建于乾隆年间,并有碑石刻文《望仙桥重建记》,详细记载了董永与七仙女之事。董永与七仙女定情的老槐树,现仍生长在距董永村不远的金坛建昌镇吕村……[详细]
金坛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酿造酒俗称“黄酒”,系以稻米、黍米、玉米等为原料,淘洗、蒸熟、淋净后以白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加入江曲、优质水,发酵后酿成熟醪(浊酒),再经压榨、泼清、沉滤等工序而最终制成。酿造酒色黄,清亮透明,香气浓郁,入味醇和。酿造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种,营养成分丰富,具有通血脉、暖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滋补强身等功效,尤为江南人民所喜爱。中国是酿造酒的发源地。浙江绍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能酿制黄酒,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年的历史。金华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出现了以糯米、白蓼曲酿制的白醪酒。酿造酒主要产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其中以浙江省绍兴市、金华市和江苏省金坛市最为著名。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江苏省的丹阳封缸酒、金坛封缸酒都是黄酒的高档品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封缸酒酿造技艺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是……[详细]
金坛面塑
  金坛面塑在清代即已流行,民间俗称为“面花”、“礼馍”、“花糕”、“面人”等。它以糯米干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手和简单制作工具,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既是观赏物,又可作玩具,过去还因其以“油面粮蜜造”而可食之,所以得以代代相传,并深受人们的喜爱。金坛面塑一般以小剪刀、小竹刀、小切刀、小压棍、小梳子、牛角针等为制作工具,以米粉、小麦粉、食用颜料、蜂蜜、甘油、明矾、石盐、防腐剂、润滑剂、铜金粉等为制作原料,以捏、搓、揉等手法塑型,以刀针切、刻、划、点等细工制作,题材有神仙八怪、戏剧人物、衣物饰品、花鸟虫鱼、瓜果植物、飞云瓦筑等无所不及。金坛面塑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喜庆吉祥面塑,为一般家户建房上梁、老人做寿、祭祀活动备用;另一类为速成型的插棒面塑。喜庆吉祥面塑制作过程主要有和面、做坯盘、蒸……[详细]
上阮花鼓戏
  上阮隶属于金坛市薛埠镇,与溧阳后周、竹箦等镇交界。清同治年间始,至民国初期,相继有多批数百名来自河南罗山县、光山县的移民迁徙、繁衍于上阮一带。由此带来了河南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最鲜明的标志,即是中原花鼓戏的盛行。在发展中,中原花鼓戏又吸收了江南戏曲、民间山歌曲调等众多音乐元素,历经百余年的延续、传承,在当地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上阮花鼓戏”。上阮花鼓戏唱腔抒情丰富,曲调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中原、江南兼容的戏剧特色,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观赏价值。上阮花鼓戏的生、旦、净、丑角,均选择与角色最合适的演员担当,在扮相上也都有严格的讲究。由于女演员的人才缺少,戏里的一些女角色大都由男演员进行男扮女装来演出。上阮花鼓戏的主要剧目有《上桑柳》、《蓝丝草》、《药茶记》、《珍珠……[详细]
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封缸酒是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2%―20%,属于低度酿造酒。封缸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特殊未知氨基酸及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故被誉为“液体蛋糕”及“营养酒王”。2008年,江苏省丹阳市、金坛市申报的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作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即今丹阳,故丹阳封缸酒古有“曲阿酒”之称。丹阳封缸酒以当地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粒大、均匀、洁白、性粘、味香,需取水质清甜、含多种无机盐类矿物质的玉乳泉水,配以特制酒药,经低温糖化发酵,在酿造中,当糖分达到高峰时,兑加50度以上的小曲米酒后,立即严密封闭缸口,养醅一定时间……[详细]
  秧歌流行于北方,江南没有秧歌”,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金坛城东乡谈庄村却留存着极具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源自清代。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之反动力量负隅顽抗,经浴血激战死伤无数后终于破城克敌。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的辉煌后,秧歌灯消失了几十年,于民国二十七年由传人陈传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因秧歌灯活动的季节一般在春夏间,故始称为“谈庄舞秧灯”,后来又叫作“秧歌灯”,并频繁在金坛、武进、丹阳交界地区及茅山、句容一带演出。此后,秧歌灯年年延续,至现在已是第五代传人了。秧歌灯中的表演人物,从身份、服装到脸谱形态,一概为古代戏剧中的相应角色。如“张生”穿书生服,“莺莺……[详细]
  柚山村地处金坛儒林镇的东南部,在长荡湖北岸,南与溧阳上黄交界,东与宜兴接壤。这一带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民间习俗内容丰富多彩,放灯活动乃其中之一。儒林的柚山放灯节每年一届,每逢农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之间,家家户户会做出各式各样的灯,在夜晚点亮后放入田野或河流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此节俗自清末民初起始,一直沿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何要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放灯节?柚山民间自古的说法是,为了驱鬼逐邪,祈福迎祥,保佑本土一方太平,同时也是为让逝去亲人的灵魂能得到安息。不仅于此,放灯节还与当地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柚山田地广阔,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正是水稻田间各种虫害大量发生的时期。夜晚各家各户放灯到田间,亦是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寄托,而这本身也具有引诱和捕……[详细]
  鱼灯活动发源于金坛市指前镇芦家村,是以象形鱼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舞蹈,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清末当地青龙庙的碑刻上、芦家村陆氏的族谱史记中,旧时当地送春艺人的唱本里,便有关于指前鱼灯的内容。指前鱼灯缘起于长荡湖渔民的取兆讨吉的习俗。由于世代生活在长荡湖边,旧时人们大都以捕鱼为生。晚上,下湖捕鱼的渔民们将灯盏挂在船头,一是捕鱼时在湖船上照明,二是保佑平安,祈求多捕鱼虾。后来该习俗从捕鱼船上移至湖岸家屋,并在村里民户中竞相仿效,形成了按农历约定时间,在各家屋舍“上灯”和“落灯”的风俗,所张挂的灯也逐渐被人们制成各种象形“鱼”灯。此后,随着鱼灯品种和样式的逐步发展,又由屋舍张挂延衍演变为孩子们嬉闹舞动的吉祥玩具,继而发展成为一种融含地域生活内容的娱乐表演形式。旧时,鱼灯表演前,表演者应需先到庙……[详细]
  常州别称为龙城,即源于龙舟竞渡。常州自明代起,每年农历五月,就有划龙舟的民间习俗。据历史文献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常州城中端午龙舟竞渡延续至初六日,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当时的常州著名文人、身为乾隆二十六年探花的赵翼有诗赞曰:“上至下虎丘,龙舟不及常州。”“岸边万扇摇风处,也似金鳞闪日光。”常州端午龙舟竞渡以清光绪三、四年间为最盛。又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常州城中心白云渡都要开展龙舟竞渡活动。白荡河内的龙舟竞渡,相传在18世纪60年代(即乾隆二十五年)之前,当时的白荡河面积辽阔,河水清澈见底,每年端午节前,沿荡各村纷纷整修龙船,训练青年划手。龙舟身长三丈,头尾高翘,船身漆龙鳞,分青、白、紫诸色,象征县城为六龙城,赛时,龙舟前装龙头,后按龙尾,船的中舱,搭起楼台,……[详细]
  金坛抬阁是一种生成历史悠久的大型民俗活动,曾广泛流传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及周边地区。金坛抬阁活动兴起于明朝。当年,戚继光带兵打败倭寇后,为加强安全,将金坛城墙加高了三尺。金坛百姓欢欣之际,便在庙会出会时,举行了隆重的抬阁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此后金坛抬阁活动代代传延。初时金坛抬阁的形成,是经戚继光军队中的湖北籍士兵的悉心传授,吸纳了湖北民间的抬阁的部分艺术元素,后经金坛民间艺人的多次改进、发展,使之溶进了金坛的本土特色,从而独树一帜,更具观赏性和表现力。“阁”的制作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阁”为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座架,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饰有假山、曲桥、栏杆、花……[详细]

全部金坛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