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天宁区民俗文化

天宁区十大民俗文化

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佛教约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吸纳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因素而具有了独特的面貌,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含有中国的民族音乐曲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曲调。佛教直接应用的音乐赞呗又称“梵呗”,它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有独唱、齐唱、合唱等唱诵方式,唱诵时可用乐器伴奏。江苏常州天宁寺为我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它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式声乐。南北朝以来,梵呗的音乐风格形成南北两大派类型。常州为齐、梁帝王出生之地,南方梵呗发祥之处。南朝齐永明七年(490),天宁寺梵呗以哀婉为主的风格特点正式……[详细]
常州宣卷
  常州宣卷,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常州是中国宝卷的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宝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宋,初称“俗讲”。元末明初,定为“宝卷”之名,宣卷是“宣讲宝卷”之意。常州府地的宣卷活动和大批的民间宗教宝卷,延续、发展至清道光、咸丰年间,进入了一个兴盛期。刊印宝卷、编撰宝卷、宣演宝卷活动如火如荼。一批独具常州地区特色的宝卷,如《还珠宝卷》《梁皇宝卷》《白龙宝卷》就是那时的产物。发展到清末,常州宝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常州的遥观、潞城、雕庄、西林、湖塘最为火爆,民间宣演组织达六七十家,所宣演的宝卷达200多种。常州宝卷大致可分为- 科仪类、说唱故事类、仪式类三种类型,现存各类宝卷达200多种。其中- 科仪卷,主要有《观音宝卷》《三茅宝卷》……[详细]
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
  据地方史料和多位艺人确证,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工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且历经140多年的历史,世代延续,迄今已传至第五代。古时常州东郊一带竹林成片,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及至清末民初,常州雕庄及周边地区逐次崛起50多家制作作坊和工场。规模日甚,产品畅销江、浙、沪、港澳及南洋地区,受到广泛赞誉。常州雕庄精品鸟笼以南方流派的方形笼为主,140多年来,素以选料考究,制艺做功精细,风格古雅精致,享誉中外。严谨而科学的传统工艺要求,确保雕庄精品鸟笼的畅销不衰。常州雕庄精品鸟笼制作是集选料、剖料、晾干、拉丝、起条、刨钻、打眼、打磨、抛光、镶嵌、雕刻30多种精湛工艺、技艺于一身的综合体。如脱水处理,工艺、打磨抛光工艺、雕刻工艺和镶嵌工艺,无一而足,均在一丝不苟中完成。尤其是插爿式精品鸟笼,工艺技术要求甚高,须……[详细]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常州为属地的能工巧匠们,传承自明代中叶由江南地区兴起、自清晚从苏州和上海流入常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进化的一种手工技艺。其内容主要是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木、花梨木等(俗称红木)材料,制作带有我国明代风格式样的古典系列硬木家具。一百多年来,此传统技艺在常州的遥观、马杭、牛塘、湖塘等地域广为流传和存续。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在苏州明式家具制作的基础上弘扬传统,融入本土风格,经千锤百炼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工艺规范和技艺要求,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装饰线脚做工细致,形成了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从形制尺寸到材料选择,无不按照明式家居的传统理念和工艺要求精心打造,较完整地保留、体现着明式家具中的常州民居内涵和常州文化遗韵。其……[详细]
常州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传说和故事在常州地区颇为流行。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的所悲所喜与百姓的情感休戚与共,于是凭借广大民众的向往与称道,此传说故事不断被充实内容。尤其是明清以后,常州民间“唱春”活动日益红火,以至把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和《四季调》传遍了常州城乡的每个角落。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和其他许多传说一样,是广大常州民众抒发情感,歌颂真善美,鞭挞-劳役,同情劳动者不幸遭遇,憧憬美好未来的口头创作结晶,反映了常州百姓鲜明的思想感情。孟姜女传说初时在常州民间流传的情节,大体包括秦皇朝造长城、抓民夫、万喜良离家出逃、花园遇孟姜女、临婚被捕、孟姜女思夫送寒衣、唱曲过关、哭倒长城、造庙祭夫、孟姜女投湖自尽、化为银鱼等内容。现在母体故事仍在常州民间经久不衰地流传着,在此基础上,……[详细]
常州象牙浅刻
  我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之前。及至唐宋时期,随着我国航海业的不断兴盛,象牙雕刻艺术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广东、江南地区为主的三大流派。象牙雕刻分为圆雕、浮雕、镂雕和浅刻、微刻。而象牙浅刻本来是蕴涵在其他象牙雕法里的。直至明末清初,才渐而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传统美术品种。常州地区以象牙浅刻表现书画艺术的传统源远流长。明末常州地区出现了象牙浅刻“皮雕法”的大家张希黄。晚清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一大批名家。发展到当代,常州象牙浅刻已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中国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之一。常州象牙浅刻创作、制作的步骤一般有:开料、描图、雕刻、上色、封蜡等过程。其工艺、技艺主要特点为:在象牙平面上以水墨写意之刀法,将书画、浅刻技艺……[详细]
  常州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而常州人对苏东坡的挚诚亦是世间所少有的。在他处于危境和失意之时。朝中各式人等对他都避如蛇蝎,而常州和常州人,始终对他敞开温暖的胸怀。宋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州,无人相送。唯有常州人葛延之,不远万里,深入不毛,给他送去龟寿帽、百家衣、茶叶及笔墨等文房数宝,为他祷祝平安。苏东坡对于常州,则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力量。常州地区历来崇文崇艺。一位伟大的文人,在常州安居正是适得其所。苏东坡在一生中,11次来常州,既有访友叙旧,也有投亲小住,以至在常州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常州版苏东坡传说内容极为丰富。传说中所涉及人物、风物、名胜等都与常州有关。常州版苏东坡传说主要有《鸡黍之约》、《折券还宅》、《苏东坡对绝句》、《佛印吃鱼》、《呒没功夫》、《教子君称职》、《东坡游……[详细]
  常州虎头鞋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虎头鞋制作已有千年历史,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具备的这些特性,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借物祈福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钟楼、溧阳、天宁等许多地区的妇女或出于爱好、或出于经营,也有作为慈善捐赠的,现今仍传承着虎头鞋的制作技艺和风俗。制作一双地道的虎头鞋须经过剪样、粘样、纳底、作鞋头、鞋面、镶边、上楦头、修整等多道较为复杂工序,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缝制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详细]
  常州掐丝工艺画,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常州掐丝珐琅画是存续于常武地区的一种传统美术,由武进横林镇黄氏家族始创于清咸丰9年(1859年)。清末民初,黄氏家族传人的掐丝珐琅画曾多次漂洋过海,参加欧洲艺博会和亚洲工艺美术博览会。掐丝珐琅画在制作中,既采用了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又汲取了景泰蓝制作的镶嵌工艺要素。即以金属铜丝和冷釉料为主要原料。在一整套的制作工艺、技艺中,落料、掐丝、点蓝工艺最为关键,一着不到位,便影响整体画面的美感。尤其是用珐琅彩釉料表现书法作品和密集的花纹图案,技术要求很高。铜丝弯曲度稍不准确,整幅作品就会变形、失真。在密集的花纹图案填釉料时,如果技艺掌握不好,釉料便形成或无光泽立体之感,或外溢造成板面不清。一件精品掐丝珐琅画的成功问世,从图……[详细]
  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朱氏伤骨疗法自上世纪初年源起,至今已存续百年。其始传者朱普生原籍江阴璜土,十六岁师从伤骨名医赵和鸣,二十四岁开始独立行医并潜心对其疗法进行改良,多有断筋、折骨、脱位者,经他治疗一一恢复如初,其中包括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和小阿荆、周云亮、荆剑鹏等京剧泰斗、名家。尤为民国十九年朱普生举家迁至常州府东巷开设诊所后,每日排队就诊者过百,伤骨中的许多疑难不治杂症经他之手都被治好。“伤筋断骨找朱普生”在龙城家喻户晓,声名播及沪宁沿线各地。朱普生接筋续骨六十三载,治愈伤骨病患无数,其医道、医术和医案被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其生前,女儿朱志惠和长孙朱亚平、孙女朱毓平都得其真传,续及重孙朱鼎、朱鸿如、重孙……[详细]

全部天宁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