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霍州民俗文化

霍州十大民俗文化

晋南威风锣鼓
  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详细]
  霍州三弦书,也称霍州地方书,是清代末年兴盛并流传于霍州地区以三弦为主要乐器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霍州三弦书演唱形式多以单人活动为主,或两人及多人合作分角色演唱。演唱者通常是面前横放一张条桌,身坐古式靠背椅,左脚蹬甩板,以此击节,右膝上绑一扇小钗打花填空,怀抱三弦,边弹边唱边打小钗。其曲调常用“断桥”、“别母”、“崩三崩”、“割韭菜”、“将军令”等曲牌,用于开书前招引观众,渲染气氛。书调为板腔体,有“三不应”、“平板”、“高调”、“哭腔”、“紧板”、“碗儿腔”、“连湘”、“尾调”。小调为联曲体,有单唱,也有对唱,常用曲调有“萱花”、“画扇面”、“绣荷包”、“虞美人”、“对花”、“破赤牛”、“送郎君”、“小寡妇上坟”、“鳏棍哭妻”等十多种。霍州三弦书说唱书目极为丰富,分正书和闲言两大类,正书长短相……[详细]
  火星庙位于霍州旧城北大街,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据碑文记载,明代早期,霍州城东李泉庄打麦场失火,本村一荀姓女子扑入火海,奋力救出几名被困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霍州知州崔明,深赞其舍身救人之可贵精神,尊其为“火星圣母”,并为其立庙塑像,以求永久祭祀。百余年以来,霍州民众祭祀“火星圣母”活动从未间断,至今愈来愈盛。火星庙每年举办三次祭祀圣母活动,农历正月二十七日为圣母寿辰庆典。届时,霍州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火星庙,为圣母上香、祝寿,然后,抬着圣母驾楼,以手执金瓜、钺斧等兵器及罗伞、旗幡的浩大仪仗队伴驾随行,威风锣鼓、狮子、龙灯、高跷、竹马、秧歌等表演助兴,走遍州城四街八巷,最后返回火星庙里。农历四月初十是火星庙庙会,其时夏收将临,各种农具如木锹、杈把、扫帚、镰、绳等,以及种子交易尤……[详细]
  山西是华北地区的缺水省份,在长期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的压力下,地处霍州陶唐峪乡和洪洞一带的村社组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民间水利管理机制和模式——不灌而治水利习俗。不灌而治水利习俗涉及两个县(市)3个乡(镇)5个村庄,当地人俗称“四社五村”,具体包括仇池社、李庄社、义旺社、杏沟社和孔涧村(属义旺社),并留有水利制度的成文标识——水利簿(分水规、社首谱、神谱、香首谱)。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三月四社公议照旧合抄水册记载:“霍山之下,古有青條二峪各有源泉流至峪0 会一处。虽不能灌溉地亩,亦可全活人民。二邑四社因设龙君神祠诸村轮流祭赛。自汉、晋、唐、宋以来,旧有水例。”水利簿明确地规定了管理水利工程的社首集团,村社取水合法许可权和公共利益,提出了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和对违规用水的制……[详细]

全部霍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