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玉林市 > 博白县民俗文化

博白县十大民俗文化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详细]
绿珠传说
  传说中的绿珠原姓梁,晋代时期出生博白县双凤镇绿萝村。传说讲述了绿珠非但容貌美丽,且聪颖伶俐,能歌善舞会诗,是远近闻名多才多艺之美女。西晋永熙年间,江湖大盗出身的巨豪石崇出任交趾采访使时,途经博白地,惊慕绿珠美貌,用三斛明珠聘她为妾,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内筑“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以慰她思乡之愁。绿珠的倾国姿色被赵王司马伦的部将孙秀垂涎,威逼石崇进献绿珠予他,被石崇拒绝。后孙秀以策叛为由诬害石崇,并领兵围金谷园,欲强夺绿珠,绿珠为保贞节,遂跳楼自尽。绿珠死后化鹤飞越千山万水回到白州故里,在绿珠江畔的古榕树上筑巢为居,日夜哀鸣。传说不仅生动地塑造了中国晋代美女――绿珠容貌美丽,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和纯贞壮烈之品行,而且还通过该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女性忠贞刚烈,宁死不屈的精神。……[详细]
喃嘟管
  “喃嘟管”乐器的前身俗称“喃嘟荷”。清末民初就已流传于我市博白三滩、东平、亚山等一带的农村,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统习俗乐器。“喃嘟荷”的音色浑厚粗犷又柔和抒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喃嘟荷”与普通的民族吹奏乐器音色大有所别,用嘴唇及口腔可以控制音色、音量、音高;同时可发出接近人声的乐音,类似北方的管子、河南的坠子。博白客家人在“七月十四节”前习惯吹“喃嘟嗬”(即喃嘟管)这一民间古老简易乐器,意在呼唤祖宗亡灵回家过节。现在,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大胆创新,“喃嘟管”既可成为人们娱乐的乐器,又可应用于各民族乐队或混合乐队;可以独奏,又可以组成喃嘟管的重奏。除了在舞台,在自我娱乐0 现以外,在今天发展旅游事业中,喃嘟管群奏已成为展现桂南民族风情的一个精彩节目。喃嘟管这种古老而又新颖的民族乐器将为弘扬民族文……[详细]
傀僮戏
  “傀僮戏”,又称“乡傩戏”等,是我国民族民间戏曲一种类别。傀僮戏是从乡傩舞蹈艺术发展而成的具有独特桂南地方乡土风格的戏曲,流行于我市的博白、玉州、北流、陆川一带。博白凤山跳乡傩舞(也称跳元宵)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博白西片江宁一带的乡民把跳乡傩舞称之为“跳岭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九月十三日当地都有举行“跳岭头”的习俗,民间把这一日定为“喜神日”,桂南地区唯独这一处。乡民们把“跳岭头”的道士称之为“傀僮佬”,“傀僮戏”之称谓由此而得。跳岭头是驱赶邪魔纳吉引福,保佑平安的民俗活动,傀僮佬表演时多戴上面具,这些面具是人们想像中的妖魔鬼怪,斜眼歪鼻,形像吓人的脸谱,用黄杨木刻制而成。表演时有的傀僮佬扮成五雷将军,面具如同公鸡头冠,手拿铁凿斧头,在双面长鼓及锣钹的……[详细]
博白芒竹编织
  博白芒竹编织系当地利用芒、竹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博白自南朝宋时设县,古称白州,境内有一百多万客家人,系中国第一客家大县。地属桂东南,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与广东省湛江市、广西北海市相邻。芒竹编织产品采用的主要原材料“芒”,系一种南方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系民间传统家用柴火。其芒梗、芒皮及芒芯皆可作为编织材料。博白民间编织艺人依靠口授手传的技巧,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生活需要和从本地文化、审美情趣出发,把竹和芒作为原材料,经刮青、剖篾及去皮、剥芯、薰晒、防虫防潮处理等加工程序,用交、压、串、缠绕等技法,在定制的模型上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寄托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品是一种手提行李箱,民间称为“竹手笼……[详细]

全部博白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