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玉林市民俗文化

玉林市十大民俗文化

荔枝狗肉节
  夏至节吃狗肉尝荔枝这三样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情,如今却成为了一些地区的人夏天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荔枝狗肉节”。在我国各地,都有冬季吃狗肉的习俗。有关狗肉的谚语有许多,民间有云:“吃了狗肉,不盖被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狗肉香,佛跳墙”,“夏至狗,无路走”,“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等等,狗肉的魅力可见一斑!但玉林本地,许多食客在烈日炎炎的夏至,头顶如炙高温,汗流浃背地于家中或大街小巷边的狗肉摊尝荔枝喝米酒吃狗肉火锅过“狗肉荔枝节”的盛况却是绝无仅有!其实蕴含其中的是“尽兴”二字。以毒攻毒 流鼻血也要吃荔枝狗肉俗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荔枝、狗肉、白酒都是很上火的东西,但玉林人却独爱在夏至这个节日里“火上加火”,大呼“感觉很爽”。“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在玉林……[详细]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详细]
玉林跳玻璃
  玉林跳玻璃是我市一种具有极其独特的民间绝技。它源自清代的武术气功(硬气功),是通过长期吸气,聚气,炼气,崩气,并配以身体外部的拍打等一系列动作的锻炼之后,使体内劲力在意识的指导下而强力集中,从而可以承受外来的巨大打击力,以及忍耐住各种尖锐,锋利物体冲击的硬气功绝技。该项绝技自清末由广东传入,并广泛流传和运用于城乡的武馆,及各种节庆助兴比武活动。玉林跳玻璃在长期民间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吸取、借鉴其它武林门派气功的精华,形成了具备桂东南风格的民间绝技。玉林跳玻璃,一般由单人、双人及多人表演。表演前表演者首先祭拜祖师,由舞犀醒狮队助兴5分钟左右,在鼓乐队击鼓助威下,表演者运气护体,随着几声大吼,腾空而起,- 的双脚重重踩在碎玻璃堆上,反复踩踏,玻璃碎片四溅,而表演者的脚板却丝毫无损。整个表演充满惊险……[详细]
博白芒竹编织
  博白芒竹编织系当地利用芒、竹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博白自南朝宋时设县,古称白州,境内有一百多万客家人,系中国第一客家大县。地属桂东南,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与广东省湛江市、广西北海市相邻。芒竹编织产品采用的主要原材料“芒”,系一种南方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系民间传统家用柴火。其芒梗、芒皮及芒芯皆可作为编织材料。博白民间编织艺人依靠口授手传的技巧,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生活需要和从本地文化、审美情趣出发,把竹和芒作为原材料,经刮青、剖篾及去皮、剥芯、薰晒、防虫防潮处理等加工程序,用交、压、串、缠绕等技法,在定制的模型上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寄托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品是一种手提行李箱,民间称为“竹手笼……[详细]
广西八音
  “广西八音”于2011年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中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主要流布于南宁、玉林、贵港、钦州、梧州、贺州等地的汉族、壮族、瑶族聚居地。它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富有广西地方民族特色,是广西颇有影响的民间器乐艺术,其中以玉林的八音最具代表性。玉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古称“鬱林”,自史以来就有“千年古州”之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居住着西瓯、骆越等部落。秦始皇在岭南设郡时,玉林境地始有行政建制。在玉林建州的唐末宋初,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开始传入广西,并很快流传广西南部。受这些外来民间乐曲的影响,广西南部地区的历代民间艺人糅合了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创造了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广西八音。南宋孝宗年……[详细]
州佩功夫
  盛行于玉林市玉州区州佩村的传统武术。习武之风盛行于玉州州佩村,州佩村很早以前就有习武的传统,州佩基本上每个生产队(共18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武馆(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州佩村还有10个“茶门”(今称武馆,即喝茶聊天、练武的场所)。直到现在,州佩仍保留下武林庄、爱国堂、长胜居、明善堂、庆善堂、义勇居、浩然居等7个有规模的武馆。其武术主要套路为:拳术七路,即四平天地、铁线连头、小拆打,四门炮打,即“国字”、杂槌炮打、运车桩;长棍二路,即中拦棍、短棍一路;侠刀二路;挑刀一路;牛头耙一路;手拆十二藏等十几个套路。由玉州区州佩村村民苏老三及其侄子苏崇根发扬和研习少林功夫,经过传承发展,衍变为“州佩武术”。苏老三也成为精通拳、棍、刀、钯等武艺超群的州佩武术领军人物。关于州佩功夫的来源,民间流传其源于福……[详细]
玉林羽毛画制作工艺
  我国羽毛画历史悠久,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拼贴羽毛画的装饰品,可见它最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玉林羽毛画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玉林城区。明末清初,在玉林就已有民间艺人,凭着眼灵手巧,勾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画,山水画,作为文化艺术精品,互相馈赠。羽毛画有平贴羽毛画和半立体羽毛画两大类,继承了祖国传统羽毛画的特色,吸取了民间艺术的营养,吸取民族的精神气质,创造了一种古朴,鲜明、迫真的艺术风格。羽毛画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羽毛画是以各种禽类的美丽羽毛为原料,经过筛先、洗涤、消毒、杀菌、剪切、防蛀等多种复杂工艺,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的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图画。其别具情趣,格调清新,颇受人们青睐。玉林的平贴羽毛画,被评为我国羽毛画三大流派之……[详细]
麒麟调
  麒麟调又名舞麒麟,既唱麒麟歌,又跳麒麟舞,是我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佩戴道具并同时载歌载舞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自汉朝时期流传至今。每年春节初一至十五期间,民间就有“舞麒麟”和唱麒麟歌的习惯,将其作为一种祈福志庆的文娱活动。麒麟舞中,歌、乐、舞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一般由4-7人参加,1人扮麒麟,1人主唱麒麟歌;其余有的撑罗伞,有的举彩牌,有的司鼓乐。贺年时,舞着麒麟进门,鼓乐声一停,麒麟歌即起,见人赞人,见物誉物,见事贺事,七言四句,随编随唱,唱词都是祝福、歌颂的内容,且歌词是取材于各家各户的即兴之作。麒麟歌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都是灵活多变,鲜明独特。麒麟歌的题材相当广泛,实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神话传说、名人故事、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以及文化艺术、农事生产等情况,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最真实……[详细]
傀僮戏
  “傀僮戏”,又称“乡傩戏”等,是我国民族民间戏曲一种类别。傀僮戏是从乡傩舞蹈艺术发展而成的具有独特桂南地方乡土风格的戏曲,流行于我市的博白、玉州、北流、陆川一带。博白凤山跳乡傩舞(也称跳元宵)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博白西片江宁一带的乡民把跳乡傩舞称之为“跳岭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九月十三日当地都有举行“跳岭头”的习俗,民间把这一日定为“喜神日”,桂南地区唯独这一处。乡民们把“跳岭头”的道士称之为“傀僮佬”,“傀僮戏”之称谓由此而得。跳岭头是驱赶邪魔纳吉引福,保佑平安的民俗活动,傀僮佬表演时多戴上面具,这些面具是人们想像中的妖魔鬼怪,斜眼歪鼻,形像吓人的脸谱,用黄杨木刻制而成。表演时有的傀僮佬扮成五雷将军,面具如同公鸡头冠,手拿铁凿斧头,在双面长鼓及锣钹的……[详细]
10、鹩剧
鹩剧
  鹩剧,属民间小戏,主要流传于广西东南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兴业县所分辖的1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分布较广,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鹩剧由民间“贺新年”活动中的“引风”歌舞发展而来,以唱故事为主,唱词通俗易懂,多为抒发“春祈秋报”之意。唱词为即兴而发,由两三个人唱,后慢慢发展为多种角色表演唱的形式,并吸收南方采茶、广东粤剧及地方民歌的曲调,逐步形成行当齐全,唱腔、曲调种类较多的地方小戏。鹩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唢呐,当地称“大笛”,常使用高音、中音、低音三只;此外,还有大鼓、文锣、武锣、大锣以及二胡、扬琴等。鹩剧的演出角色与粤剧一样,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角色,服装、道具根据演出内容、角色进行全套配备。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兴业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促成县文体局……[详细]

全部玉林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