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十大民俗文化

南京微雕
  南京微雕,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微雕是一门集书法、绘画于很小面积的雕刻艺术,要求作者有书画功底。制作材料为象牙、珍珠、贝壳、金、银、铜、铁等,要求材料质地细腻坚韧。工具有夹具、刻刀、涂笔、抹布、锯子、台钳、砂纸等。借助放大镜,屏住呼吸,用刀具在那些材料上雕刻。蝉人工艺起源于清朝的皇宫中,它又称为“小毛猴”。相传清朝皇宫中太监们百无聊赖、无事可做,于是突发奇想,用药材制作玩具相互娱乐,“小毛猴”便是当时宫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游戏,伴随皇宫中多位皇子们渡过童年。蝉人工艺制作工序繁琐,过程复杂,它主要是用治疗眼疾的蝉蜕和治疗鼻疾的木笔花制作,蝉蜕制作身体,木笔花剪制四肢,用木胶进行粘贴。……[详细]
南京水八鲜饮食习俗
  食用“水八鲜”为南京人的传统习俗。“水八鲜”指地产的8种水生植物。“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这些南京民谚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京人喜爱蔬食野菜的饮食习惯。食素、食野菜的食俗全国各地都有,但人数之多、历史之久,以及所食野菜品种之繁,却以金陵为最。南京人吃素的历史要追溯到六朝时期,孙吴时佛教开始在南京兴起,到南朝梁武帝时,逐渐形成寺院、宫廷和民间普遍素食的风气,到此南京被称为我国的“素菜之乡”。1995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到南京考察“菜蓝子工程”,见到南京各类野菜充盈市场,欣喜地称为“八野奇观”。南京城也被戏称为“八野之乡”,这里的“八野”就是南京人通常所说的“八鲜”。南京产的“八鲜”,颇有名气,但所指物品说法不一,仅以菜蔬而言,就有水八鲜、旱八鲜之分,而水……[详细]
  花神庙花神信俗,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花神庙”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用于祈祷花业兴旺的庙宇。一度是城南花农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古都南京特色文化中一张闪亮的名片。历史上的花神庙以育花为业,已经有700多年了。相传最早在元代,这里就开始种植玫瑰花。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为了一年四季都有各种鲜花点缀宫廷,便下令集中各地种花能手移居在凤得门附近育植百花。南京南郊在历史上就以花木繁多而著名。明朝时,郑和数次下西洋又带回了热带观赏植物,更丰富了这一地区的花卉品种。后来由于迁都北京,南京花业一度萧条。但这一带村民世世代代仍以育花为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是花神庙的鼎盛时期。每月初一、十五游人如织。达官显贵、平民百姓都来赏花消遣。城里姑娘更是以在发辫上别上一……[详细]
  神医“南京先生”信俗,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1919年间,马祖 岛北竿乡发生瘟疫,当地大户周府有一女眷身染重病,家人用尽各式药理偏方都未见效;于是家人“起乩”问神,请示“萧王爷”(当地供奉的神祇),“萧王爷”示喻:“南京西南方有一位名医,精通医术病理,又深谙阴阳五行,熟知良方药材,医人无数,盛名远播,地方人士,深为敬仰,若此名医愿意来,此女方得有救”。于是“萧王爷”亲自远赴南京,化做一位书生模样,周折一番在南京西南方找到医馆,不巧“先生”出外看诊未归,只有夫人在医馆内看顾,“书生”向夫人说明来意后,在医馆内坐等。久等未见“先生”归来,“萧王爷”念及周府女眷病情急迫,决定赶回马祖。临走时,“萧王爷”从怀中取出一锭元宝及一只信签,请夫人转交“先生”。数日后,“先生”外……[详细]
  新亭对泣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新亭对泣”典故出自南朝宋的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著名成语。东晋初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流民南迁。过江的北方士族官僚每至良辰吉日,必定要到新亭宴集。有一次,官僚周顗北望江水茫茫,风景依旧,而社会- ,山河易色,不觉百感交集,唱然长叹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闻言,相视流涕。唯有丞相王导正色激愤地说道:“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就是说,大家应该同心协力,辅佐王室,收复中原,而不应该像囚徒那样空自悲切。一番话,说得众人心悦诚服。“新亭对泣”由此成为历史典故,千古传颂。“新亭对泣”后变为成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启示人民要爱国,不可做- 奴。当国家有危难时,要共同面对,而不是像- 奴一样……[详细]
  杨邦乂的传说,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据《宋史·杨邦乂传》记载,杨邦乂,字希稷,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杨邦乂出任溧阳知县。因平定溧阳叛乱有功,升任江宁府(今南京)通判,2年后改任建康府通判。建炎三年八月,因金人步步紧逼,宋高宗逃往临安(今杭州)。十月,金兀术领兵逼近建康城下。时任建康知府杜充、户部尚书的李棁、沿江都制置使陈邦光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降。毫无兵权的通判杨邦乂,组织军民守城抗金,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金兀术一边派说客招降杨邦乂,许其官复原职,一边以死相威胁。杨邦乂均严词拒绝,并以其血在衣襟上写“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后杨邦乂遥见金兀术招降将,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金兀术大……[详细]
  雨花台的传说,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南朝时佛教盛行,至梁武帝达到顶峰,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萧衍邀请建康法云寺云光法师(西域来华僧人),在石子冈东冈(梅冈)- 华经,感得“天雨赐花、天厨献食”,纷纷坠落的鲜花形成雨花石,史称“雨花说法”。之后,人们将云光法师讲经的高台取名“雨华台”,后变为“雨花台”。唐代后,“雨花说法”演变为成语“天花乱坠”,沿用至今。雨花台一带成为当时有名的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三上雨花台,现景区内的乾隆御碑正是其第一次游雨花台时所题。“雨花说法先后入选1624年《金陵图咏》(明朱之蕃编、陆寿柏画),明代画家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册》。1920年,“雨花说法入选长干里客(徐虎,号瘦生,苕溪人)绘制的《金陵四十八景……[详细]
  西善民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南京西善地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山歌民调。当地人谢发宝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利用每年返乡探亲之际,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老山歌手家中,采集、整理、注释了山歌257余首,将本地农民千百年来口唱口授,正随着社会形态、经济发展面临湮灭的精神财富抢救保存了下来。后经过南京市相关文化部门联合对西善民歌进一步发掘整理,2009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了《南京西善民歌集》,加上近年新收录的,西善民歌曲目已达到三百多首。2009年成立以15位平均年龄62岁的民歌传唱者为骨干的西善民歌艺术团,并邀请南京外国语学校音乐教授马春林先生担任顾问,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对西善民歌进行指导、编排。西善民歌艺术团注重传承人的培养,现已……[详细]

全部雨花台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