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高淳区民俗文化

高淳区十大民俗文化

高淳陶瓷制作技艺
  高淳陶瓷制作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高淳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唐代在高淳与安徽宣城接壤的水阳江流域,就有大规模的陶瓷窑。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高淳陶瓷制作集各地名窑之大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高淳陶瓷器。新中国成立后,高淳陶瓷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制陶技艺传承人张铭金先生在秀山脚下成立了高淳陶瓷厂,生产多种生产、生活陶瓷制品。改革开放以来,高淳陶瓷厂生产的“玉泉牌”炻器餐具,名扬遐迩。如今,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发展时期,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制品、特别是骨瓷、窑变釉等高档瓷器畅销国内外。2003年,公司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高淳陶瓷制作工序流程复杂,一般经过取土、配料、制浆、拉坯、修坯、涂釉、彩绘、晾干、入窑、烧制等几十……[详细]
沛桥高跷
  江苏省高淳县位于南京市南郊。历史悠久,人文渊薮。高淳东坝沛桥踩高跷的诞生地——东坝。是江南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东坝沛桥踩高跷距今已百年历史。东坝沛桥踩高跷,源于北方。北方高跷以难度闻名,南方高跷以表演见长。东坝沛桥踩高跷属典型的南派风格。沛桥高跷以两根85cm左右长的木跷杆做成。中间钉耳,上装踏板,踩高跷人将脚置于踏板上。再用绳子将跷杆紧缚于双腿,然后立起可行走舞蹈。东坝沛桥踩高跷的表演人员都是沛桥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传,表演者分别化装成生、旦、净、末、丑诸角,扮演一曲曲戏文,演出分四场,36个曲目。第一场: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长板坡、辕门斩子、打渔杀家、摘石榴、施公案、刘海砍樵、打花鼓、解宝。第二场:夜读春秋、三戏白牡丹、补缸、三请樊犁花、秋香送茶、白蛇传、千里送京娘、三岔口、渭……[详细]
高淳木雕
  木雕(高淳木雕),第三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木雕、砖雕、石雕,是高淳民间手工技艺的一大特色,其中木雕技艺堪称高淳“三雕”之首。高淳木雕制作技艺盛行于明清,根据《高淳县志》记载,明代的邢献之兄弟二人,能在一颗胡桃壳上刻出“十八罗汉”,不仅神态生动,而且屋宇、松竹及题字无所不备。高淳木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在高淳老街那些明清建筑群中,木雕随处可见:房屋门楣、斜撑、梁架、斗拱、檐条、窗扇等处,各种木雕比比皆是;在高淳乡村的古代建筑群中,都可以看到木雕作品。在家庭的用具和摆件中,也不乏有精美的木雕制品。高淳木雕原材料的种类主要以香樟木、椴木、松木、柏木为主,小型雕件也有用檀木、花梨木、楠木、黄杨等名贵木材。木雕制作手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详细]
竹马(小马灯)
  小马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桠溪定埠小马灯从明代就开始兴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桠溪有位朝廷副使吕盛在云南为官,骑一匹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来回于云南和桠溪定埠之间,家乡人民为怀念他做官勤政,兴小马灯纪念他。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出场、十八罢灯。由年龄在十二三岁的小孩表演。人物有前、后马夫各一名,有关公、张飞、刘备、赵云、岳飞、岳云、杨再兴、王贵、金兀术、金太子、哈密刺(军师)12员骑马战将,每将后面有搭伴(夫人)一名,二名金鞑子随后,共28人。战将的马是篾扎纸糊,由马头马尾组成,分别绑在人物的腹前腹后。战将手舞马鞭,踩着锣鼓点子舞蹈。搭伴(夫人)一名,手持三角彩旗一面,侧腰舞动。表演小马灯,从出场到收场分为九阵,即“长蛇阵”、“乌鸦翻飞阵”……[详细]
高淳薛城花台会
  薛城花台会始兴于清康熙年间。据当地《邢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山东聊城邢姓在朝廷为官,其母想要看北京金銮殿,但因年逾七旬,行动不便。康熙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命工匠仿照金銮殿凿了一个模型,赐给这位官员,以了却其母想看金銮殿的愿望。当时薛城邢姓就派人前往聊城庆贺,并按照金銮殿的模型绘制成图,归来后聘请能工巧匠照图在村头搭建了一个花台,于农历三月十八日邀班唱戏,并名曰花台会。花台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举办花台会,首先要用木料搭建临时花台。花台占地约210平方米,台面宽13米,进深16米,台沿口围有半米多高的栏杆,悬挂各种戏剧人物彩图,中间塑有福、禄、寿三星泥像;台中所立四柱为浮雕金花盘绕;台顶是一幅幅彩画排吊;台口上方用纸扎镂空彩屏拼联,绘有“双龙戏珠”、“十二月花神”等图案……[详细]
高淳桠溪祠山庙会
  高淳地处古丹阳大泽之滨,地势东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涝的地区。千百年来,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灾害作斗争,对汉代的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张渤十分敬仰,世世代代加以祭祀。祠山大帝姓张名渤,字伯奇,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农历二月初八生。父亲张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张渤立志继承父业,开河筑坝,造福于民,死后就安葬在横山。乡亲们怀念他,在他墓旁建庙祭祀,并将横山改名祠山,奉他为“祠山大帝”。祠山祭祀活动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明代。桠溪祠山祭祀活动则鼎盛于民国。民国年间,广德的祠山总会祭祀活动十分隆重,桠溪地区离广德比较近,桠溪老百姓都赶去烧香跪拜。后征得祠山祖庙同意,20世纪20年代,在桠溪镇社寿村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祠山庙,桠溪一带百姓就地烧香祭祀,村村设祭台祭祀。庙会期间,全县各……[详细]
六月六龙舟竞渡
  高淳县属江南水乡,自明代以来,六月六龙舟竞渡是高淳水乡一项传统的民间竞技活动。据史载,划龙舟源于西汉,每逢农历五月端午为纪念屈原而举办此项活动。在高淳,赛龙舟的习俗流传甚久。相传在高淳山乡的下坝胥河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都划龙船,以纪念关羽。而在高淳圩乡,每逢农历六月六举办的赛龙舟活动,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举办的一项大型活动,而并非纪念屈原。六月六龙舟竞渡分别在官溪河、横溪河、茅城湾等河道中进行。其中,砖墙茅城龙舟竞渡最有影响,此处河道开阔,可供百余只龙舟同时运行,十余对龙舟同时比赛,河道两岸为百姓观赛胜地。1953年6月,砖墙茅城河有103只龙舟汇集,观众达数万人。六月六龙舟竞渡的相关事宜,按当地村民约定俗成,自发组织。龙舟以长板船为龙体,船头绑扎龙头一个,船梢扎一龙尾,全长约15米。船上……[详细]
桠溪狮子灯
  桠溪狮子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梅塘舞狮队是桠溪本地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始创于清末明初,有百年历史,传至现代已有第2代。创世初,村民为了保护村民,自发组织舞狮队、打水浒等活动。经历时间变迁,舞狮得以保留下来。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村民有了充裕时间,利用冬闲,自发组织自愿舞狮队参与本地一些喜庆、民俗表演活动,深受地方百姓好评。由当初自制青狮单只逐步实现14只大狮,4只小狮,集打击、吹奏乐队一体的民间传统技艺,最大队伍可达百十号人参加。随着老百姓对名俗文化的喜爱,近些年第2代年轻人也逐渐加入进来,先后去无锡、南京等地多次演出。……[详细]
  上梁仪式,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上梁仪式是长期流行在高淳地区的一项民活动,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有了住房才能安居乐业。高淳民间建房的风俗习惯十分讲究,如选基地、定门向、动土、看日子找方位,以及上梁、进屋等一套规矩礼节,都是受《宅经》理论的影响,按古代的一套做法,一代代衍变下来。建一座房子看地基、动土、定磉、献架、上梁,一环套一环,都要按规矩办事,一点不能马虎。上梁是建房最隆重的仪式,事先必须看好日子。日子定好后,亲戚送来团子(或馒头)、糖果、红绿布、爆竹等礼品,表示祝贺。礼品中要放少许柴和米,以讨吉利。上梁这天,主家须设招待泥木匠师傅,称之“待匠”。上梁的时间不能选在戌前卯后两个时辰,否则,让主家倒运,家道败落。上梁时,在堂前挂“紫微星”或“太公图”……[详细]
  梁氏接骨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南京世医“梁接骨”,早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一位从阿拉伯来华的医生在开封定居,担任有朝廷的金创正骨护驾供奉(骨科医生),为权贵宿卫治疗外伤诸疾。因医术高超而被宋王赐姓“梁”,并赐长子名“爱”,次子名“婴”。他们来开封后广为百姓治病。因其祖传秘方治愈率高,求医者门庭若市。梁氏祖传药物方剂曾载《宋修本草》,其后代曾参与元朝的广惠司和回回尚药司的研究工作。明初(1368)建都南京,开封“梁接骨”已传至第九代,逐派两名优秀祖业继承者梁秀六,梁秀六迁居南京,并在城南上浮桥柳叶街开业行医。当时西医尚未传入我国,金陵百姓若遇跌打损伤,多就医梁氏接骨。明清时期,金陵城就流传四句民谣:“清明时节雨飘飘,路上行人折断腰,借问何处梁……[详细]

全部高淳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