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鄂北一带较为流行的地方剧种之一,在谷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谷城与襄阳之间的一段汉水称谓襄河,以唱越调而出名,故称襄河越调。襄河越调为板腔体,其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大越板、导板、飞板、滚白、昆腔、箭板等,唱词为前短句,并用一部分昆曲曲牌,伴奏乐器以四根弦越胡为主,兼用月琴、三弦等,其唱腔优雅婉转,刚柔并举。谷城民间艺人叶东生以唱越调闻名全县。2005年,叶东生因年事已高,隐居紫金山区。……[详细] |
什样锦也称十番锣鼓,是若干曲牌名与锣鼓段连接而成的一种套曲。发起于明末,流行于石花、庙滩、城关、盛康等地。演奏时颇为热闹壮观。1991年,搜集于《湖北器乐集成·谷城卷》。道教音乐。全县的道教音乐(歌曲)数量较多,由于经卷失传,大部分曲目都是老艺人们经过回忆后手抄成本,挖掘出分类经卷音乐和选段10种。1982年,成谷城县《道教音乐集成》(第一卷)。其中,《火居道音乐》鲜为人知,濒临失传。1986年,……[详细] |
南河套曲俗称《火炮曲》,流行于鄂西北荆山北麓南河流域。以《穆桂英挂帅》、《十二个半》为主曲的系列吹打乐演奏套曲,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曲谱旋律颇具南河流域山民的韵唱特色,镌刻着远古楚巫音乐的痕迹,多在祭祀之礼、婚典之礼、开典之礼、坐堂之礼、殡葬之礼上演奏。1994年,《南河套曲》中的《穆桂英下山》、《小开套》等曲牌收录于《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湖北卷》中。……[详细] |
灯舞又叫滚灯舞。扎一灯笼或花篮,用一竹杆固定,下面放一木轮,表演者手推竹杆,一走动则灯笼或花篮旋转,伴着灯歌,配着锣鼓、唢呐或丝弦乐器伴奏,载歌载舞。灯舞流行于城关、庙滩、茨河等乡镇。2005年,县代表队表演的滚灯舞在襄樊市舞龙(狮)民间文艺展演中获金奖。旱船。用竹杆扎骨架,外糊彩纸,下似船形,上似轿顶,一般由三人表演,船中坐一美女,船左外沿设一划船工,船右设一老太婆,是滑稽角色,俗称摇婆。表演者……[详细] |
端公舞俗称《端公子揽神》,是祭祀“财神”的风俗舞蹈,又称喜神舞。舞蹈以歌为主,包括武术、魔术在内的综合性艺术,舞蹈动作由剪剪花、搭肩梯子花、顺边柿子花、摇柿子花等组成,表演时以锣鼓伴奏。唱腔音调与县内流行的花鼓戏极为相似。端公舞在紫金、赵湾流传。每逢祭祀之礼、婚典之礼、开典之礼、坐堂之礼、殡葬之礼,邀请戏班子,跳端公舞助兴。……[详细] |
水波浪是楚人在“祭水”活动仪式中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民间风俗性舞蹈,常用的动作似水流动。基本动作有“踏浪步”、“端掖步”、“踏步蹲”、“摇浆踏浪”、“浪里翻花”、“踏浪摇”、“拨水望月”、“推浆看花”等。人物造型有三花脸、老摇婆和小姑娘,踏着当地民乐和打击乐翩翩起舞。每逢喜庆节日可见表演。……[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