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状老虎表演是河南沁阳市王召乡言状村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是一种瑞兽。虎是群兽之王,虎能威震群山。虎舞主要表现虎的勇猛和威力,以镇压妖魔鬼怪,祈求全村庄稼丰收、吉祥平安,体现了当地群众对灵物崇拜的原始信仰。“老虎”出场后,先向四面八方张望,随后抖身摇尾,翻滚扑跳,形象逼真,表现出勇猛矫健,雄姿凛然,自有一套娴熟的技巧。老虎表演的传统情节有“打虎上山”“倒过桥”“沿板凳”“倒上桌……[详细] |
二仙奶奶即晋代魏华存,她痴迷道教和玄学,深习医理,疗病救弱,精研道家理论医学理论以及养生学,最终著成《黄庭经》,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极大。被尊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为“上清派祖师”,当地民间俗称“二仙奶奶”。行水,亦称大行水,或下殿春- 水。释谓二仙奶奶值初春,游田园、求天水、缓春旱、疗民疾、解民于危难之盛德功举。据大清顺治三年解住村《行水纪略》碑载:“行水溯至明永乐,每三年举事,清街巷,……[详细] |
沁阳西南,在西周古称“絺邑”,盛产葛麻,“织纻为絺”。加之太行山天然的野生漆树资源,佐证了《河南通史》中所载:“在河内郡野王(今沁阳),还生产用纻麻布与漆制成的器物,史称‘野王纻器’”。这种用各类麻质编织物与漆层层叠夹,髹成器物的夹纻胎技艺,被称为当今脱胎漆器的始祖。“野王纻器”最早被载入史册见于汉昭帝始元六年《盐铁论》,距今2100年。野王纻器主要特征为:在材料应用上,采用麻布、丝绢和天然漆作为……[详细] |
二仙庙位于沁阳市区西北25公里太行山南麓的仙神河谷,这里左悬谷,右紫金,前怀川,后沐涧,水环翠拥,自然景色十分优美。二仙庙会与道教上清派鼻祖魏华存有着直接关系。魏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人,生于三国曹魏嘉平四年(252)。公元276年,24岁的魏华存嫁与修武县令刘文为妻,婚后生两子。由于其痴迷道教和玄学,36岁时魏华存开始在阳洛山沐涧寺修行。她博览群书,精研道家医学理论以及养生学,深习……[详细] |
沁河北岸的许多村庄,以捞毛纸著称。沁阳境内的安全河,流经西向镇常乐、新庄、西清河、东清河、西高村、东高村、解住、屯头、南向、龙泉、魏村,在太行街道的西沁阳和西义合村注入沁河。河水清澈见底,流量常年充足,丰裕的安全河水系为捞纸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捞毛纸这项传统手工艺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古法造纸以当地的枸树皮和麦秸秆等作为原料,把原料堆放池中浸泡沤煮,再将碎化的原料在石碾上碾压成穰,然后把碾压后的……[详细] |
沁阳夏称覃怀,即因善酿酒并烧造酒具“覃”而得名,至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后在商周古墓中亦发现同类器物,可见酿酒历史之久远。怀帮黄酒为县后街丁家所创,明末清初,怀庆府河内县丁家永春糟坊在药用黄酒的基础上改良工艺,调整配方,在“怀庆帮会”的资助下,在今沁阳市府右街、县后街先后建成两处作坊酿造黄酒,名曰“怀帮黄酒”。怀帮黄酒以黄河大米、陈伏麦曲及家传丹水红曲为原料,以沁河水为酒基,采用酒药、麦曲、酒母、摊……[详细] |
怀府闹汤驴肉是河南省汉族传统名吃,属于豫菜系,为中原一绝。怀府闹汤驴肉最早起源于沁阳城内一条很不出名的小巷,传说,该胡同内一董姓人家,将自家种完地闲下来的一头驴杀掉后,精心制成小车驴肉上街出售,没想到立时兜售一空,从此就干起了卖驴肉的营生。久而久之,驴肉越做越香,卖驴肉的家户也越来越多,相继出现了胡、靳、王、徐等各家。因沁阳古为怀庆府治所,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每天都有各州县的客商云集这里批肉贩往各……[详细] |
盆窑村位于沁阳市区北14公里太行之阳九峰山红土坡下,因世代烧制陶盆而得名,是全国著名的黑陶之乡。据传说及史料记载,武周时,万善镇烧制的陶盆、陶香案被列为贡品,称御制黑陶,并犒赏“布帛三千”。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为征讨叛将刘稹,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以步骑三千扼守古羊肠坂的南口万善镇,军中所用的瓦盆、瓦瓮、瓦罐等器物,多是万善镇盆窑生产的黑陶制品。万善镇黑陶之所以质地优良,原因之一是村北的一座红土坡……[详细] |
太行街道马坡村位于沁河南岸,村民习武成风。马坡八卦掌起源于清朝末年,由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关门弟子贾岐山(字凤鸣)在马坡村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关门弟子贾岐山应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乡绅张栋文邀请,在马坡村设场传艺。贾岐山在马坡村传授八卦掌,收徒百余名。其中,以张栋文、傅振嵩、张福善、司发祥、宋金有、吴士东、祁生林、贾玉秀为首的8人武艺最……[详细] |
沁阳市王召乡冯翊村的“两家闲”戏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该村刘得君、赵桐二人收集民间小调、小曲,两家人利用农闲时间为乡亲们演唱,被村民称为“两家闲”。光绪年间,冯翊“两家闲”戏有了较大的发展,赵白喜、郜五星等人系统地搜集了“两家闲”戏唱本,统一完善了“两家闲”的唱词、唱腔、音乐表演形式。随后,“两家闲”戏的重要传承人王牛犊、赵黑片等人……[详细] |
常平对子马又称“竹马”,竹马用竹篾扎成,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上涂桐油,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上画作奔驰状的马腿。马腹两侧画有骑马状的假腿假脚。常平乡常平村竹马表演阵容庞大,有演员30余人,由一马头、二十四匹马、一马尾和一个县官倒骑毛驴,并以古装剧杨门女将的人物角色为阵容进行表演,主要内容有探敌情、出征、布阵、征战等。表演时变换各种阵法,诸如“长蛇阵”“十字阵”等队形,场面威武壮观。竹马舞表演多……[详细] |
神农氏是伏羲氏之后,对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文始祖,大致处于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的新石器时期。他教人们辨五谷、尝百草、制作耒耜,制定历法,被尊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祖。他出生在南方,是少典之子,以火王天下,故称炎帝、赤帝、烈山氏、历山氏,长期居住在覃怀之地。神农山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南麓,面积93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神农山沟壑纵横,峻秀壮观,景……[详细] |
“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历史记载该节目经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亲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载堉“锣鼓经谱”和“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朱载堉还将当地盛行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风俗赋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将普通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详细] |
郑王词曲是“郑王词”和“郑王曲”的合称,是明代世界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在宫廷雅乐的基础上,汲取民间艺术精华写就的词曲汇集。“郑王词”有《郑王词》《情理词》《醒世词》《痴僧录》等多个版本。收录有朱载堉诗词近180首约3.5万字。内容包括述怀、劝勉、禁戒、策励、感慨、戏谑、超逸等10个类目,以古怀庆府一带的里巷俗语写成,通俗明白,朗朗上口。词中所用诸多方言,读来别有一番亲切感。其中如劝士人、劝农夫、劝……[详细] |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传说明代宗室……[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