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沁阳市民俗文化

沁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1、怀梆
怀梆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1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怀梆有三百多本传统戏,经常上演的剧目多为双生、双旦、双花脸,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九头案》、《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详细]
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详细]
高抬火轿
  “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历史记载该节目经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亲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载堉“锣鼓经谱”和“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朱载堉还将当地盛行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风俗赋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将普通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四周插上蜡烛点燃,火旺财旺、红红火火,寓意深刻,后经历代民间艺人传承保留至今。从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在当地盛演,1976年曾创下万人争相观看的记录。民间传承较好,在当地影响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保护价值。历史渊源高抬火轿舞蹈艺术的主要发源地是沁阳市山王庄镇的万善村。明清时期该……[详细]
怀帮黄酒酿造技艺
  沁阳夏称覃怀,即因善酿酒并烧造酒具“覃”而得名,至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后在商周古墓中亦发现同类器物,可见酿酒历史之久远。怀帮黄酒为县后街丁家所创,明末清初,怀庆府河内县丁家永春糟坊在药用黄酒的基础上改良工艺,调整配方,在“怀庆帮会”的资助下,在今沁阳市府右街、县后街先后建成两处作坊酿造黄酒,名曰“怀帮黄酒”。怀帮黄酒以黄河大米、陈伏麦曲及家传丹水红曲为原料,以沁河水为酒基,采用酒药、麦曲、酒母、摊饭等一整套工艺,经过糯米过筛、水浸、蒸煮、淋水、搭窝、冲缸、摊冷、开耙、老缸发酵、压榨、煎酒、贮存、陈藏等一系列酿造过程。一般在农历七月份制作酒药,九月份制作麦曲,十月份制作酒母,采用摊饭法工艺酿造,在摊饭法酿造工艺中,怀帮黄酒独特之处在于摊冷、开耙、压榨、煎酒和贮藏;最后才能够酿造出风味独特,营养……[详细]
  盆窑村位于沁阳市区北14公里太行之阳九峰山红土坡下,因世代烧制陶盆而得名,是全国著名的黑陶之乡。据传说及史料记载,武周时,万善镇烧制的陶盆、陶香案被列为贡品,称御制黑陶,并犒赏“布帛三千”。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为征讨叛将刘稹,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以步骑三千扼守古羊肠坂的南口万善镇,军中所用的瓦盆、瓦瓮、瓦罐等器物,多是万善镇盆窑生产的黑陶制品。万善镇黑陶之所以质地优良,原因之一是村北的一座红土坡,这里的土质颗粒细腻,粘性大,色泽油润,做成的黑陶质坚如瓷,又有釉感。制陶人都是万善人,村民在红土坡挖洞建窑、采泥、做坯、烧窑,吃在窑上、住在窑上,慢慢红土坡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由此得名“盆窑”。明代,盆窑村的烧陶窑由原来的东沟发展成东西两沟。制陶的品种也有原来的轮制、素面磨光、香具供案、陶瓮、陶……[详细]
  郑王词曲是“郑王词”和“郑王曲”的合称,是明代世界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在宫廷雅乐的基础上,汲取民间艺术精华写就的词曲汇集。“郑王词”有《郑王词》《情理词》《醒世词》《痴僧录》等多个版本。收录有朱载堉诗词近180首约3.5万字。内容包括述怀、劝勉、禁戒、策励、感慨、戏谑、超逸等10个类目,以古怀庆府一带的里巷俗语写成,通俗明白,朗朗上口。词中所用诸多方言,读来别有一番亲切感。其中如劝士人、劝农夫、劝做买卖、戒, 歌、莫放刁、警少年等,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仍大有裨益。“郑王曲”指朱载堉广泛汲取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听演奏、记曲谱,反复修改创作,认定曲牌,而后由各同乐会传抄、流传下来的《工尺谱》。《工尺谱》共收录不同曲牌63个。包罗了词曲牌、戏曲曲牌、器乐曲牌、十番鼓曲及宫调、散曲、时调、歌曲等门类……[详细]
  神农氏是伏羲氏之后,对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文始祖,大致处于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的新石器时期。他教人们辨五谷、尝百草、制作耒耜,制定历法,被尊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祖。他出生在南方,是少典之子,以火王天下,故称炎帝、赤帝、烈山氏、历山氏,长期居住在覃怀之地。神农山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南麓,面积93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神农山沟壑纵横,峻秀壮观,景色万千,植被茂密,草药繁多。这里有许多古老树种,如白皮松、侧柏、黄栌、鹅耳栎、领椿树等,树龄均在数百年至千年以上。也有很多稀有树种,如我国特有的山柏树、华北特有的马荆刺,本地特有的太行榆、太行花等等。神农谷里最多的还是中草药,据统计有800种之多,如柴胡、山参、鸡头参、土蓝、连翘、金银花等。著名的“……[详细]
  常平对子马又称“竹马”,竹马用竹篾扎成,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上涂桐油,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上画作奔驰状的马腿。马腹两侧画有骑马状的假腿假脚。常平乡常平村竹马表演阵容庞大,有演员30余人,由一马头、二十四匹马、一马尾和一个县官倒骑毛驴,并以古装剧杨门女将的人物角色为阵容进行表演,主要内容有探敌情、出征、布阵、征战等。表演时变换各种阵法,诸如“长蛇阵”“十字阵”等队形,场面威武壮观。竹马舞表演多由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边演边走,观众边追边看。2011年12月,“常平对子马”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详细]
  太行街道马坡村位于沁河南岸,村民习武成风。马坡八卦掌起源于清朝末年,由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关门弟子贾岐山(字凤鸣)在马坡村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关门弟子贾岐山应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乡绅张栋文邀请,在马坡村设场传艺。贾岐山在马坡村传授八卦掌,收徒百余名。其中,以张栋文、傅振嵩、张福善、司发祥、宋金有、吴士东、祁生林、贾玉秀为首的8人武艺最高,称为“八大徒”。在“八大徒”中。傅振嵩是其中武功最出类拔萃的一位。傅振嵩(1881—1953),号乾坤,马坡村人,马坡八卦掌的第二代传人、傅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中国近代颇有名望的武术家,人称“国术圣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傅振嵩被聘为八卦掌总教师。1929年,两广国术馆在广州成立,……[详细]
  言状老虎表演是河南沁阳市王召乡言状村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是一种瑞兽。虎是群兽之王,虎能威震群山。虎舞主要表现虎的勇猛和威力,以镇压妖魔鬼怪,祈求全村庄稼丰收、吉祥平安,体现了当地群众对灵物崇拜的原始信仰。“老虎”出场后,先向四面八方张望,随后抖身摇尾,翻滚扑跳,形象逼真,表现出勇猛矫健,雄姿凛然,自有一套娴熟的技巧。老虎表演的传统情节有“打虎上山”“倒过桥”“沿板凳”“倒上桌”“走钢丝”等。虎舞的主要特点是模拟老虎的习性和动作进行表演,随意性较强。虎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鼓、大钗、小钹、小铓锣等,起到烘托气氛和控制舞蹈节奏的作用。2014年11月,焦作“耍老虎”(含沁阳言状老虎、温县西周舞虎、中站小尚虎舞、中站常家武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详细]

全部沁阳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