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泗洪县民俗文化

泗洪县民俗文化介绍

  钱杆舞,又称“打钱杆”、“功夫钱杆”。它是泗洪及双沟地区普及较广泛的民间传统舞蹈。公元1127年间,今泗洪县双沟镇一王姓学士在茅山-道学,学成后返乡,利用所学的道家剑术———“五帝钱剑法”为穷人免费疗病。在治病与传技中,王学士与当地百姓一起创立了钱杆舞。钱杆舞的打法有多种招式,10多个固定的套路,它是集娱乐与健身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舞者手握钱杆的中段,在音乐的伴奏下,绕体打击,边打边……[详细]
  双沟大曲酒属浓香型传统蒸馏酒,产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双沟镇,该镇位于淮河与洪泽湖交汇之滨,空气温润,五谷丰盛,水质清冽甘美,土壤为酸性黄粘土,微生物种群丰富,十分适宜酿酒。双沟大曲酒传统酿造技艺精湛,工序二百余道。优质小麦、大麦、豌豆为制曲原料,人工踩曲,形状如砖,重于曲坯排列,工艺严谨。优质红高粱为酿酒原料,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地穴式泥筑老窖池为发酵容器,固态低温缓慢长期发酵、续渣配料、混蒸混……[详细]
  归仁绿豆饼也称“归仁小豆饼”,是宿迁市泗洪县归仁镇手工制作的豆制副食品。该制作技艺在本县有关乡镇和归仁周边地区有广泛流布。明万历四年(1576年),当地一-豆制品作坊在加工绿豆粉丝时,磨出尚好的绿豆糊,因天气连续阴雨,无法制作粉丝。家主便把家中的铁鏊子烧热,涂上油,把绿豆糊一滴一滴滴到鏊子上,形成圆形的小饼,铲起冷却后,炒菜食用,非常适口,一时在同行中广为流传,民众广泛接受。经过后期加工改进,增添……[详细]
  刻纸门花也称“半城刻纸”。这一传统美术诞生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及洪泽湖湖区民间。主要分布在该镇各渔村、渔船和渔场。本县临淮镇、洪泽县劳子山镇有流布。半城刻纸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一是半城自古繁华富庶,渔民百姓,凡逢年过节、婚嫁寿诞,户户都要贴大红色的刻纸门花,已形成习俗。二是半城渔民有跳洪泽湖渔鼓舞和演唱端鼓腔的习俗,在举行祭祀、请河神、续家谱、开捕和灯会的时候,必须挂上绘画与刻纸的图案,这也大大促……[详细]
  洪泽湖渔鼓也称端鼓舞,是旧时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时,在其特定的区域内说唱与舞蹈相结合一种舞蹈形式。源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境内的穆墩岛(洪泽湖中唯一的岛)及洪泽湖湖区一带。泗洪县地处淮河中游,洪泽湖西畔,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人口105万,拥有洪泽湖40%的水面,有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洪泽湖渔鼓渊源有二:其一《中国舞蹈誌·江苏卷》载:“端鼓舞”源于……[详细]
  一、简介泗洪鸿鹄皮影是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唯一传承下来的民间皮影戏剧种。它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五十年代初,泗洪双沟镇皮影戏艺人马永明承师傅之意,成立“泗洪鸿鹄皮影戏团”,“鸿鹄皮影”因此而得名。鸿鹄皮影戏是集剧本创作、皮人(影人)制作、操作技巧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唱腔形式多样,朴实明快,不拘一格,除使用地方剧种的泗洲戏调、黄梅戏调之外,还具有自己独创的“皮影梆子调”,剧目题……[详细]
  一、简介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江苏省地方戏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它与柳琴戏、淮海戏同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其最初阶段主要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艺人三三两两走村串户“唱门子”,仅用竹板或木梆子敲击节拍,唱一……[详细]
  临淮渔家婚俗,是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及洪泽湖湖区地域性婚俗。它长期流传于临淮一带和洪泽湖湖区,主要分布在临淮镇二河、胜利、洪胜、徐圩等村组、渔场,洪泽湖湖区渔船、渔场有广泛流布。这里历代渔民以水为家,其无论是捕捞生产还是生活都在船上,往往是一家多船,各有其用,各尽所有。临淮渔家婚俗(礼仪)的起源,具体已无法考证,应是自古流传。这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留下和形成的特别的渔家水上婚俗(礼仪)习……[详细]
  泗洪县双沟镇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也叫双沟“3.28”庙会,发端于宋代,源自道教对泰山神的崇拜。据《泗虹合志》记载:双沟镇东山头宋代建有东岳大帝庙一座。道教信徒们为纪念东岳大帝生日,乡民们为求子、求福、求财、求平安,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生日这一天,都要赶到双沟镇东山头大帝庙烧香拜祭,世代相传,从不间断。到了明代,东岳大帝庙毁于战乱后,善男信女们以及民众百姓则改到双沟镇西山头报恩寺烧香拜佛,经……[详细]
  穆墩岛渔民敬大王仪式,是流传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穆墩岛地区和洪泽湖湖区渔民中的一种祭奠活动,也是穆墩岛地区和洪泽湖湖区渔民中一种神秘而庄重的祭祀性质的民俗文化。半城镇穆墩岛是该民俗的发源地。这一仪式主要分布在泗洪县所辖沿洪泽湖区域的渔村、渔场、渔船,尤为半城镇洪安、安河口等为盛。在泗洪县境的临淮镇渔民中和盱眙县渔民中有流布。穆墩岛渔民敬大王仪式起源于唐代。当年,一个姓许的书生四月初八赶考途中乘船到……[详细]
  一、简介天岗锣鼓又名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历史悠久,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二、……[详细]
  一、简介潼河龙舞是长期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潼河一带的民间舞龙表演艺术,当地群众称之为龙舞。潼河龙舞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舞龙特点,又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母子龙表演,即一条大龙带12条小龙齐舞,场面蔚为壮观,内容丰富,形成新颖,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舞也称舞龙,也有称之为舞龙灯,因表演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图腾,被人们视为……[详细]
  一、简介洪武花棍舞是长期活跃于泗洪县境内及淮河沿岸,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最初出现于泗洪县西南岗的四河、峰山、孙园一带。据蔡东藩著《明史演义》介绍:元末至正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因家贫雇给本地财主刘大秀放牛。在放牛生活中,朱元璋每日与牧童伙伴以放牛棍对打、戏耍,舞棍玩耍的方式,逐步形成套路。后在民间长期流传形成这一舞蹈形式,故名洪武花棍舞,有的地方也把该……[详细]
  主料:河蚬、韭菜配料:淀粉、蛋清、白胡椒粉做法:河蚬洗净,韭菜加工切末;在锅中放入适量清水,河蚬放入锅中,待水烧开,勾入玉米淀粉,打进蛋清,加入适量白胡椒粉,放入韭菜末,装盘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蚬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蚬肉中所含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详细]
  主料:甲鱼肉250g配料:熟鸡丁100g做法:野生甲鱼宰杀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去皮洗净,放在锅中煮15分钟,拆骨取肉,切成丁状,和切好的熟鸡丁一起下锅,煮10分钟后即可使用。功效及营养价值:所含营养极高,易被人体吸收,香、鲜、细腻、口感好,具有补肾补脑,养阴散瘀,消痞除症,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