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高淳区民俗文化

高淳区民俗文化介绍

  东坝萝卜干制作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萝卜干是东坝传统的土特产品,具有300多年制作历史。主要品种有萝卜干、拉丝萝卜和水萝卜等。原料的选择和精细的制作工艺是东坝萝卜干经久不衰的关键。东坝萝卜干采用纯手工制作,选用本地优良品种、生长期在70天以上100天以内的优质萝卜为原料。季节性生产,每年在冬至后方可腌制。要经过清洗、切制、卤制、晒制、腌制等多道工序。东坝萝卜干……[详细]
  麦芽糖制作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京市高淳区是江南鱼米之乡,民间传统食品制作技艺源远流长,麦芽糖制品是高淳传统食品之一,其传承技艺广泛流传在高淳民间。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大麦和大米,制糖过程分培育大麦芽、磨制麦芽粉、掺入米饭发酵、过滤、取汁、温火熬制等,每道工序都需谨慎操作,方能制成优质的麦芽糖。麦芽糖是炒米糖制作不可缺少的成分。炒米糖制作分好几道工序,主要用炒……[详细]
  高淳陶瓷制作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高淳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唐代在高淳与安徽宣城接壤的水阳江流域,就有大规模的陶瓷窑。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高淳陶瓷制作集各地名窑之大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高淳陶瓷器。新中国成立后,高淳陶瓷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制陶技艺传承人张铭金先生在秀山脚下成立了高淳陶瓷厂,生产多种生产、生活陶瓷制品。改革开放以来,高淳陶瓷厂生……[详细]
  铁器锻制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固城镇打铁技艺始于明清时期,目前由第四代传承人孔德顺掌握、传承。目前主要分布于固城镇固城村限马宕自然村。固城村良田丰硕,农民们世代以农耕为生,对铁农具的需求量比较大。固城打铁技艺,主要使用铁坯或制品等材料,以及炉子、尊头、板跳拳等工具,将铁坯放在炉子里煅烧,再拿出放在尊头上,由两个人面对面,配合用锤根据自己需要的品种,有目的敲打成……[详细]
  南京刺绣,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高淳本地刺绣,绵延千年,在宋朝南迁后达到鼎盛,宋朝宫廷绣的传承,与高淳民间民俗文化土壤碰撞出独有的高淳刺绣,既高贵典雅,又有清新的乡土气息。“宝针刺绣”的创始人陈宝珍,自幼随奶奶、妈妈学习高淳本地刺绣技艺,考察了苏绣、蜀绣、湘绣、卞绣、京绣,也去过敦煌莫高窟,探访过云南苗绣,在苏州拜师学艺三年,刺绣风格自成一体。“宝针刺绣”用彩色蚕丝……[详细]
  桠溪狮子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梅塘舞狮队是桠溪本地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始创于清末明初,有百年历史,传至现代已有第2代。创世初,村民为了保护村民,自发组织舞狮队、打水浒等活动。经历时间变迁,舞狮得以保留下来。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村民有了充裕时间,利用冬闲,自发组织自愿舞狮队参与本地一些喜庆、民俗表演活动,深受地方百姓好评。由当初自制青狮单只逐步实现14只大狮,4……[详细]
  铜锣井牛郎织女的传说,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大山村铜锣井位于桠溪镇蓝溪村大山自然村,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据可查,也无人能说清楚了。目前流传于当地的关于铜锣井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其一,来自于明朝的民间故事。传说早在明朝年间,从健康(今江苏南京)至建平(今安徽郎溪)之间有一条一道从大山村西侧通过。当时,常有地方官员和传递公文的差役或骑马或坐轿从这里经过。商贾游客、朝佛香……[详细]
  韩门三进士的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韩门三进士的故事》流于高淳区各镇,古柏街道各村(社区)各户人人皆知。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在今南京市高淳区的古柏街道有一个以韩姓命名的村名,叫韩村。村庄北依凤凰山,山瞰石臼湖,自然山水得天独厚。因居石臼湖之滨,以此为中心的方圆一两里被称为立信乡“石臼里”。然而,就是在这个村,自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详细]
  木雕(高淳木雕),第三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木雕、砖雕、石雕,是高淳民间手工技艺的一大特色,其中木雕技艺堪称高淳“三雕”之首。高淳木雕制作技艺盛行于明清,根据《高淳县志》记载,明代的邢献之兄弟二人,能在一颗胡桃壳上刻出“十八罗汉”,不仅神态生动,而且屋宇、松竹及题字无所不备。高淳木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在高淳老街那些明清建筑群中,木雕随处……[详细]
  中马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桠溪镇金山下自然村是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前是金山,村后是望玉山。金山一带曾是岳飞抗金的古战场,桠溪镇保存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遗址,即为岳飞抗金遗址。从明代开始,村民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根据岳飞抗金的事迹自编自导了这种中马灯,在当地表演,一直传承下来。“文革”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表演。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为发展农村……[详细]
  华山梁祝的传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胡适在《中国白话文学史》中认定《华山畿》中的“华山”是高淳的“花山”。高淳地方神话传说《华山梁祝》,故事情节千回百折,人物情感缠绵悱恻。高淳众多文化名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梁祝原型吴歌《华山畿》追根寻源。古汉语研究证实“华”与“花”,是一对“古今字”。“畿”则是指国都附近的地方。而近“畿”的“华山(花山)”,只有高淳的花山之麓……[详细]
  古柏跳八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高淳县古柏跳八恺,又叫“跳八怪”,自明代以来,一直流传于古柏镇永城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村目前有200多户,800多人口,有姓马、杨、汪三大姓氏。从前,每到过庙会,村里都要开展祭祀活动,马氏举行跳八恺表演,杨氏举行跳五猖活动。跳八恺和跳五猖同属古代祭祀性傩舞,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舞蹈动作、服装道具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跳八恺……[详细]
  固城十番锣鼓,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十番锣鼓,俗称大锣鼓,为流行于高淳县固城镇蒋山村的民间鼓乐,以“清锣鼓”为主。蒋山村的十番锣鼓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太平军进入高淳境内,百姓敲起大锣鼓,欢庆太平军的胜利。后来又称“十番锣鼓”为“太平天国锣鼓”,一直延续至今。十番锣鼓的演奏者都为本地村民,人数8至12人不等,组织开展自娱性演奏。十番锣鼓打击乐用双……[详细]
  白鹿遗踪的传说,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鹿行踪的传说”发生在高淳县阳江镇,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宋徽宗采纳太师蔡京的建议,派张抗将军率军前往江南石臼湖畔围湖造田,此时正值隆冬季节,丹阳湖一带大雪纷飞,湖滩被茫茫白雪所覆盖,看不清地形之高低。焦急的人们突然发现雪地里有鹿走过的痕迹,鹿性通灵,必走高处。于是,人们便顺其足迹定圩基,筑成周长84里,可垦田950顷的大圩,……[详细]
  上梁仪式,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上梁仪式是长期流行在高淳地区的一项民活动,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有了住房才能安居乐业。高淳民间建房的风俗习惯十分讲究,如选基地、定门向、动土、看日子找方位,以及上梁、进屋等一套规矩礼节,都是受《宅经》理论的影响,按古代的一套做法,一代代衍变下来。建一座房子看地基、动土、定磉、献架、上梁,一环套一环,都要按规矩办事,一点不能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