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头村高跷始于清末,至今共传承四代。
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具有体系完备的唱腔、唱词,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集"歌、舞、戏、杂技、武术"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自成体系,表演风格豪放而诙谐,技艺精湛,可观性强。
涧头村高跷的角色有十二种,各有表演套路和工整唱词,并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注重唱功;武跷则强调动作技巧。
涧头村高跷在解放前曾被誉为"京北第一跷"。作为满族及京北高跷的杰出代表,它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它成长于一定的民俗空间,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是一副鲜活的民俗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