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弦是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传统地方小戏。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中国曲艺志》、《大兴县志》等书记载,“诗赋弦”创始于1880年,曾经产生上百个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目和传统民间杂曲小调的音乐特色。
诗赋弦是在“十不闲”莲花落基础上产生的,保留了由民间杂曲小唱向戏剧过渡的演变过程的风貌。以它独特的民间特色,曾在大兴、房山、固安、涿州等地产生广泛影响,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到目前为止,大兴区开展活动的“诗赋弦”剧团仅有三个,以西里河村“诗赋弦”剧团为主。从事诗赋弦演唱、伴奏等活动的人员近百人,能够演出的完整剧目有10余个。年龄老化,平均60余岁。传承困难,濒临灭亡。
在音乐上,“诗赋弦”参照诗词歌赋的规律,将唱词写成长短句,按“联”演唱,表演时按“调”分“联”,曲牌不一,句数不等,但每联都有固定的句数,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唱词有长有短,韵脚协调动听。现存“诗赋弦”曲牌31个。其曲调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单弦、西河大鼓、莲花落的曲谱,又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诗赋弦”特有的曲牌。“诗赋弦”曲牌具有明显民歌成分,不少的曲牌中使用“哎嗨哎嗨呦”、“依呀那呀嗨”、“那呀依呀嗨”、“那哈嗨”等民歌常用的“垫字”,行内人士自己总结“诗赋弦”演唱是:“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诗赋闲是研究曲艺、戏曲及其演变过程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诗赋弦”的整个活动中都充满戏曲文化底蕴,包含了众多民俗色彩,具有重要民俗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