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巷小白龙舞是金山吕巷地区民间文化活动流传下来的一种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传统特色活动项目,是当地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是人民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为保一方平安而展示的一种民间舞蹈。明清两代宗教盛行,原干巷地区(现吕巷镇)寺庙众多,每逢佛事庙会,民众以歌舞炫示。在频繁的庙会活动中,带动了民间小白龙舞活动的发展。
舞龙活动所舞之龙原为草龙,但吕巷小白龙以白绸布作为龙身而得名。相传在清末民初,根据祥龙降水的传说,居住在网船埭的村民采用自愿集资参与的方式,请艺人扎制了一条龙,并买了白绸布为龙衣,自发成立了一支舞龙队。
吕巷小白龙共13节,包括1节龙头,12节龙身,节距1.2米。最早的吕巷小白龙由现场锣鼓打击乐作为伴奏音乐。舞者根据锣鼓节奏的快慢来调出各种舞龙套式。有10种传统调法:平调、横8字调、过桥调、跪调、座调、困调、穿空调、穿花背调、蹬天路、祥龙戏珠。
吕巷小白龙的最大特色是在舞龙中配用长凳和八仙桌作为道具,舞龙时,用长凳拼成一长条,似农村的田间小岸,舞龙者在长凳上预示着祥龙从天而降救庄稼。再用八仙桌搭成石桥形状,舞龙者边舞边上高台,有石桥取水、蹬天路的场景,与其说是在舞龙,不如说是在模拟神龙布施甘霖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