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淮安石刻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石刻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刻,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的统称,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费声骞(1941年~2008年)所著《古代碑帖鉴赏》中这样描述石刻:“石刻泛指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在书法领域,也有把镌刻后,原来无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石刻”,一般不表书者姓名,三国六朝以前多为;而有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刻石”,隋唐以后多为,通常标刻书者姓名。”

淮安清江浦区石刻技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云祥,以文字、图案等碑碣作品为主,作品遍及淮安市各名胜古迹。

基本内容及重要价值

石刻制品种类繁多,但其加工工序大致相同,刘云祥的石刻艺术加工技法有以下六种:磨、錾、刻、掏、剔、刮。

磨:即打磨,将需要刻制的部分进行打磨平整光滑;

錾:根据文字和图案需要,用大小不同的锤子敲击錾子,来进行錾刻,进行初步的刻画。

刻:对錾刻出来的粗的线条进行细致雕刻。

掏:将多余部分或者是需要深刻的部分去除。

剔:利用剔刀刻画细节部分,多余的剔除。

刮:利用刮刀抚平文字、图案的线条,使之更加符合原作神韵。

刘云祥师从伯父刘德源,伯父在其从艺之初给他提了三个要求:一是要在书法上下功夫,潜心学习,深入探索古代画家各种流派风格,以及在用笔、结构、章法的技巧。二是要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名人名作,充实汲取丰富的营养,学得愈多、愈广、积累愈深厚。“自我”就丰满、充实。艺术修养愈高,造诣愈深,日后创造力就愈强,愈有感染力。三是要石刻刀法上,在“磨、錾、刻、掏、剔、刮”六个方面要千锤百炼,深入体会,才能做到熟练掌握。

刘云祥先生牢记伯父教诲,在上述三个方面下足苦功,数十年如一日。通过多年的磨练,刘云祥在淮安石刻界名声大噪,作品气韵生动、厚实壮观,表现出古朴端庄的气质,体现了一种古拙平实的风格。迎合了大众审美要求,深得社会厚爱。如今,他的杰作遍布淮安各个景点场所(如若飞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周恩来故居牌廊、周恩来童年少年读书处等)。

石刻艺术,既是传统美术的延伸及有机组成部分,又富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能够为后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提供有益借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淮安烙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