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淮安泥塑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泥塑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塑,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

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

泥塑是一种以粘性土壤为原料,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传统手工艺术,又称“泥玩”。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淮安市淮安区的泥塑由祖籍山西的潘氏泥艺传人经山东传入。潘厚臣(洪洞 县人)继承祖上泥塑技艺,平时务农,农闲或逢年过节时用泥塑赚钱养家糊口。军阀混战年代流落山东,摆地摊卖泥人,同时,将手艺传予其子潘金龟。抗战时期,潘金龟投笔从戎,随军进入江苏并定居淮安,并大力培养其子潘玄武,让泥塑艺术在淮安市淮安区生根发芽。

基本内容与重要价值

潘玄武制作的泥塑,题材多选取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具备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以及文学名著和戏剧舞台中的不朽艺术形象为主,汇聚了古今名人、市井众生相。

泥塑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首重选料。要选粘性强、颗粒细的粘土。二是捶打。在粘土中加入适量的水与棉絮,用木锤反复捶打,直至成为熟泥。三是构思。据对塑形对象的观察与体会,在脑中形成初稿。四是塑形。适当借助工具,通过捏、拍、堆、贴、刻、刮、削等技法,进行细部塑形与刻画。五是修饰。待半成品阴干后,进行打磨修饰,喷彩,适当勾描。

潘玄武的泥塑以写实为主,写意为辅。人物肢体及五官比列求准求真,努力达到形神兼具。适当辅以夸张表情、简约发型、服饰,以利突出神似。同时,素彩兼备,又兼容了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细腻。制作的时候,潘玄武都十分注重神韵的渲染和灵性的传达,努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兴懋酱油酿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