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苏州竹刻

苏州竹刻

苏州竹刻,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

​​​​​​​苏州是竹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明代,中国竹刻就出现了金陵派和嘉定派两大流派。当时,嘉定是苏州府所属的一个县。由明至清,苏州竹刻颇为兴盛,代有名师。清顺治元年(1644)经康熙、雍正至乾隆六十年(1795),是苏州竹刻的初创时期。时有吴历(1632-1718)、王易二位竹刻艺术家。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苏州竹刻的发展时期。其时,苏州竹刻艺术家有:达受、朱雪松、马根仙、赵学海、杨澥等14人,大都在国内享有盛名。从清同治元年(1862)到宣统三年(1911)共50年。期间,苏州竹刻仍在继续发展。苏州竹刻艺术家有:王云、章桂三、蒯增、张楫如、钱逢源、周之礼、沈筱庄等14人。从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是苏州竹刻的兴盛时期。苏州竹刻艺术家有杨云康、孙小匏、钱祖翼、花剑南、支慈庵、梁肖友、杨子英、高云福等33人,在全国占有优势。抗日战争以后,竹刻销路中断,至使竹刻家搁下刻刀,另谋生路。20世纪50年代,苏州成立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时,只寻觅到杨云康一位竹刻艺人。60年代初,艺人归队时,只有杨子英、盛丙云、高云福三人。随即安排杨惠义随父杨子英学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事竹刻者逐渐增多。

苏州竹刻制品有笔筒、诗筒、香筒、臂搁、扇骨等原来是有实用价值的,如笔筒、诗筒、香筒、臂搁等都是文人雅士的文房用品,竹折扇既可招风取凉,扇骨加以雕刻,益增其艺术性,集实用与欣赏与一体。

苏州竹刻的工艺程序:1、选材。苏州竹刻所用竹材大多是安徽广德出产,也有浙江安吉出产的。2、造型。由书画家或竹刻家自已在臂搁、扇骨上作书画。3、雕刻。运刀方法有:切、刻、挑、铲、刮、划。刻法:①阴刻;②浮雕;③圆雕;竹根雕多圆雕。

竹刻多以国画或书法或书画为蓝本。国画则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则真、草、隶、篆、金文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收藏时,日久天长色彩会逐渐变成紫红,称为“包浆”,向来为收藏家、鉴赏家津津乐道。因此,竹刻艺术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下一篇:苏州花线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