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穗、长顺、惠水、盘县等地都有古法造纸,都传说继承了蔡伦的发明,都祭奠蔡伦。如长顺翁贵的造纸单位、造纸人家每年都要在农历五月二十七这一天举行仪式祭奠蔡伦。
据《广顺州志》记载,翁贵造纸作坊到明朝万历年间已具规模。清朝乾隆年间被列为地方税上纳,而且作为朝廷贡品,史称“翁贵纸”。翁贵纸在当时享有盛名,《黔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都匀白纸业的创建和发展》有这样一段记述:清朝光绪初年,本省长顺县广顺区的三位老工人章有银、简成贵、陶义肩挑白纸游乡串县来到都匀,发现都匀盛产皮麻。当时都匀没有造纸业,很好的造纸原料就成了无用之物。都匀地区所需的纸张,全靠外地运来,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经常缺货。于是,他们和本地北门关厢街的老乡们商定在都匀创办白纸手工业。经取得大家同意后,在关厢街租了两间民房,建起了简易厂房。
光绪年间官府多次想要增加纸税,翁贵东岸的工匠们团结一致,跟官府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最后迫使官府做出让步,维持原税,并立碑为证。这块立于光绪二十四年的《永垂定例》石碑至今尚留有残碑在翁贵造纸社。翁贵造纸作坊历史悠久,清代最盛,上百家作坊近千名工人。
土法造纸作坊生产的白纸,主要原料是构树皮。全手工操作,工序复杂而细致,一张纸在工匠的手里要经过72道工序。主要步骤:湿料,将干构皮在水里浸湿浸软。可料,“一可”就是“一打”,重5公斤左右,可料其实就是理顺归类,即将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各归为一可。泡料,将理好的料一可一可的按顺序排放在水里浸泡一星期。浆料,在一个准备好的水池里放入一定量的熟石灰搅均后将渣汁劳出,将泡过的构皮一可一可地拿出来(不能理乱)放在浆池里面浸泡几分钟,从浆池里拿出来后又一可一可地理顺放置在一个能够排水的地方直到水滴干为止。蒸料,滴干水后又放在蒸窑里蒸,蒸料要分两次,第一次蒸一个星期后,底下的已蒸熟面上的部分没熟又要重新全部拿出来把面上的翻到下面再继续蒸上一个星期直到完全蒸熟为止。洗料,将蒸熟的构皮放在清水里用脚踩,目的是把构皮中的黑水和表层的黑壳去掉。漂料,一可一可地排放在河里(流动的清水)浸漂一个星期使其漂净漂软,将料挤干。扬料,放到清水里清洗,这个时候构皮中的渣汁已经全部去掉。曾白,也叫乍料,把去渣的料放到缄水窑里蒸煮一天一夜,早期是用石灰,后来是用纯碱,一百可料大约要用3公斤左右的纯碱,曾白后用手一可可的扭干。打料,扭干后用木对打成料皮。囊洗,将料皮装进能够滤水的料袋里,再放入清水里用料粑在料袋里来回蠕动,直到料皮被蠕散出现清水为止,然后挤压成料巴。操纸,将料巴放入盛满水的水槽里面然后用木棒在水槽里不停的搅拌,直到料在槽里搅均叠为止,搅拌时还要放入一定量的糯叶水(糯叶水能够起到光华和隔离的作用)。然后用竹帘在水槽里来回的摆动,拿起竹帘时一张溥溥的纸就粘在了竹帘上,然后将帘子反过来将纸粘贴在准备好的平板上,这样一张一张的叠在一起。叠至一千张左右用平整的木板盖上压干。晒纸,这是烘干过程,挤压后再拿到纸烘房里面一张一张地掲下来贴在纸背上烘干。用剪刀修去毛边,一百张叠在一起成一刀纸。打捆,二十刀放在一起打成捆便于存放和运输。其中每道工序里面还有许多细节,有的工序要反反复复经历多次,前后要经历72道工序。
盘县老厂镇的原始造纸是以当地盛产的灰竹为主要原料,整个造纸工艺由砍竹麻、磕竹麻、打桨把、上窑、煮窑、踩竹麻、洗竹麻、踩泡窑、泼尖水、透尖水、打碓、配兑桦水、下槽、操纸、榨纸、晒纸、合纸等工序构成。砍竹麻:留种好的幼笋长成老竹,其余的砍作竹麻。磕竹麻:竹麻送到纸窑后,用专门的工具将一棵一棵竹麻磕成又细又碎的长条状,然后将细碎长条捆为若干。打浆把:把无数捆长条放入准备好的石灰浆里均匀搅拌,随后取出上窑。上窑:把整整齐齐地码在窑里(二至三万斤)。煮窑:在窑洞内加上少量水,将窑孔的表口用石灰密封,在窑的铁锅底点火煮窑十五至二十天。踩竹麻:用专门诊钉钯把煮好的竹麻从窑内抓在一旁踩板上,穿上踩竹麻的钉子鞋将竹麻踩细、踩烂。洗竹麻:清水反复七到八次洗去竹麻上的石灰浆。踩泡窑:将洗去石灰浆的竹麻,一层一层地装进窑内,用纯碱、烧碱(过去用草木灰)按比例加水泼在竹麻上。泼尖水:将 点燃,使沸腾的水由预留的小孔喷出,喷出的尖水用器皿装好洒向没有尖水的竹麻上。透尖水:窑内竹麻再煮上十五至二十天后,进去的化工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醇,使竹麻变成料子。打碓:把料子送到碓房、槽房,用碓将料子打成浆子。下槽:浆子下到槽里,加水搅拌,浆子密度均匀后,将槽水放干。操纸:在槽里又加上定量的水,并兑好桦水(用桦树根、皮制成的水),用簾子从槽里一浪一张地把纸操到压板上。榨纸:操在压板上的纸,经过一夜的过滤,用榨纸的专用设备(当地叫高人、矮人),再度将纸砣中所含的水分全部榨出。晒纸:将榨去水分的纸砣送到焙房,将纸砣烤干,一张一张地揭取,用晒纸刷一张一张地刷到焙墙上。合纸:将焙墙上晒好的纸折下,按100张为一刀整整齐齐地合在一起。
惠水芦山、三穗贵洞、长顺翁贵、盘县老厂的古法造纸都有共通共同之处,都是就地取材,材料纤维均匀,成浆率高,木质化程度较低,易提炼,吸附性强。从原料加工到成纸要完成的72道工序全由手工操作。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是研究我国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光绪年间翁贵有个杰出的造纸工匠姜满公发明了“抓头钉”,改进了抄纸覆帘技术,使效率提高了一倍,质量也有所发送改善,被誉为“小蔡伦”翁贵有名的造纸工匠有张明阳、简远忠、王志祥、李玉华、秦德恩。有二十几户造纸之家,有的已传12代。盘县老厂有名的造纸工匠有王调金、李清武、周荣喜、李叶红、阳建华等。三穗贵洞有名的造纸工匠有杨秀芳、杨秀明、王怀炳、杨再祥、杨再金等,惠水芦山有名的造纸工匠有李发明、刘永凡、刘永隆、王大帮、李尚春等。
造纸工业发展到今天,虽然这一古老的造纸术在老厂还在继续传承。由于整个造纸工艺流程多、细、繁、杂,季节性强、时间长,生产时空跨度大,一个人难以完成;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大多数年青人外出务工后缺乏劳动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造纸已逐步取代这一传统的造纸工艺等。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