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棍起源是穷苦人民为生活所迫乞讨所采用的一种民间艺术方式。传入贵州黔西广泛流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金钱棍解放前在全县域内广泛流传,解放后逐渐减少,到现在少之又少,只有素朴等地还有少量的人在玩耍。发展至今已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素朴现在还在玩唱的李素珍老人所学的技艺,就是其父辈从四川古蔺传入的。素朴镇位于黔西县东部,东与贵阳接壤,北邻太来乡,南与铁石乡交界。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距县城34公里,辖2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8000余户,40000余人,距县城31公里,贵毕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素朴属黔中丘原向黔西北山原的斜坡地带,地层多二迭系和三迭系为主,镇域处中山、低中山、峰丛、溶丘洼谷地貌区,海拔在800米—1600米之间,岩溶地貌分布广。
金钱棍是以一根竹棍分节挖空,装上铜钱(方孔钱)有节奏地拍打,发出铜钱的撞击声,表演者随着节拍边舞边唱给人以娱悦。金钱棍最早其实是穷苦人民为了生计所迫,讨口要饭所采用的一种乞讨方式,它有唱词、有动作、给施舍的人带来快乐,能娱悦围观群众。金钱棍唱词有:三字、七字、十字文。金钱棍有独特的唱腔:莲花落、传十字、腔板调(韵板腔)等。金钱棍打起来动作优美、节奏感强、集音乐,说词与动作为一体。动作有:雪花盖顶、黄龙缠腰、苦竹盘根、落地捡金等,一出戏根据唱词的长短,而循环上述动作。主要流传曲目有《蟒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记》、《金铃记》、《鹦哥记》、《烟花告状》、《凤凰记》、《割肝救母》、《长安杀子》、《苦媳妇》等,现代发展创新的曲目有《十唱党的政策》、《恭贺新喜》、《赞素朴新貌》等。
金钱棍发展为纯娱乐功能后,常在庙会、茶坊、酒肆等喧闹之处表演,解放后,有人跟着秧歌队、龙灯队、腰鼓队一同沿街表演,后又在各种文艺晚会,舞台上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文革 十年- 中,金钱棍几乎消失。改革开放后,金钱棍在以素朴为代表的乡镇玩耍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形式,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金钱棍的传承人代表有:李素珍,黔西县沙井乡人,父亲传授,父亲又是由外公(四川古蔺人)传授;王国志,在多次观看中耳濡目染,其后又传授给赵俊仙、杨天荣、郭燕、王永丽、马学凤等。现在素朴参与金钱棍活动的人约有20余人。
由于金钱棍发展之初是穷苦人用于乞讨的一种生计手段,所以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文革 ”十年- 的影响,金钱棍在民间一度锐减,改革开放后因大众娱乐的需要又重新活跃起来,但很快又受到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并随着打工潮的高涨,原生态的金钱棍出现了生态危机,又因现代青年价值取向的转变,都在追求时尚娱乐、欣赏、传承金钱棍的热情正在丧失,后继乏人的局面已使金钱棍艺术形式很难传承下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