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瓦”,侗语,意为放牛大打。锦屏县平秋镇有重阳“鞍瓦”(斗牛)的习俗。平秋镇地处锦屏县西北部,位于清水江与小江河的分水岭上,距离锦屏县城22公里,东邻本县三江镇,南接三板溪水电站,西抵剑河县蟠溪乡,北临天柱县石洞镇,是锦屏、天柱、剑河三县的交汇处,现有3720户,16200余人,侗族人口占99.3%。地形为雷公山脉延伸部分,山高水高,溪河峡谷纵横交错,山青水秀,生态良好。
平秋“鞍瓦”习俗由来已久,据当地族谱和摆古白话手册记载,平秋鞍瓦习俗起源于后汉三国时期。相传蜀相诸葛孔明统兵南征,当时云贵川苗侗土王孟获欲保全地方,率兵抵御蜀相。孟获训驯水牯壮牛,全身裹上铁甲,牛角套上尖刀,牛膝牛脚装上钢椎。交战时,神牛冲锋陷阵,锐不可挡,凯旋而归。是年恰逢卯年,平秋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邀约附近村寨男女老少牵上自家水牯斗牛三天,平秋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款待客人。之后,每逢农历寅年或卯年重阳,平秋均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以示纪念。
“鞍瓦”,侗语,意为放牛大打,其主要内容是斗牛,还有说书摆古、民歌对唱、跳芦笙舞等。平秋重阳“鞍瓦”每逢农历寅年或卯年重阳节举行,一般活动三天,即九月初九、初十和十一日。传说人生于寅,禾生于卯,禾能养人,寅年和卯年为年丰物阜之年。每逢寅年或卯年,平秋六村十八寨(现范围扩大)以其中一寨为东道主,提前二至三个月下帖邀请一寨或多寨为宾。作为东道主,每家每户或者每个房族都要喂养一头大水牯牛(即主牛),鞍瓦时与邀约村寨的牛(即客牛)大打。下帖后,家家户户烤米酒、打糍粑、酿甜酒、杀猪宰羊迎接客人的到来。九九重阳节这天,作为被邀约的村寨,男女老少,换上盛装,牵上自家的壮牛,如期赴约。上午十时左右,伴随“嗵!嗵!嗵!”三声炮响,鞍瓦开始。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三面环山、四周古树参天的牛塘。“咣!咣!咣!……”一阵如雷贯耳的铜锣声后,一对头戴草墩,腰捆铜铃的“圣牛”(即从主客牛中挑选出来最善打的牛)出现在牛塘两端。这时,两个“良肖”(侗语,指负责牵斗牛进牛塘的壮年男子)手持黑旗把圣牛拉近,当距离约10米远时,迅速收取遮旗,拉出绳索往牛0 一抽,两牛奋蹄腾空,猛然一碰。这时两旁鞭炮锣鼓齐鸣,震天动地。伴随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鞭炮声,两牛更是拼死冲杀,互不相让。几十回合下来,不分胜负,良肖只好拉腿停战。这时四周观众群情激奋,欢呼呐喊。众亲百客拥入牛塘,为斗牛披红挂彩。傍晚时分,斗牛告一段落,主寨的男女老少堵住路口拦截客人,不论生熟亲疏,只要到手,就心花怒放。因为他们在互相炫耀,谁家的客多就觉得光彩。入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酒歌阵阵,宾主推杯换盏,纵情高歌,一唱党的民族政策英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二是风调雨顺、年丰物阜;三是主人热情婚好客、盛情款待。寨中的踩歌堂芦笙阵阵,男女老少随着雄浑的芒筒声,绕着三根柱子顶着的大牛角在这里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寨外的山坡上,姑娘与小伙子早已预约在这里说书摆古,对情歌,讲白话,或成群结伙或成双成对,遇到投机的对手,唱到通宵达旦;遇到如意的情人,双方互表爱慕之情,以至交换信物,定下终身。“鞍瓦”三天三夜结束。第四天早上,主人留不住客人,“良肖”来到村头鸣放三响铁炮,客人纷纷向主人告别,并邀约主人下次到该寨“鞍瓦”作客。主人则打开牛圈,把牛完好无恙交给客人,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热烈送行。
“鞍瓦”是以斗牛为主要内容的村寨集体联谊活动,表达人民群众庆贺年丰物阜、国泰民安的思想感情以及企盼来年风调雨顺、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同时,赛歌又是“鞍瓦”的又一主要项目,对唱摆古歌,对唱情歌,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保留了很多民间传统文化、体育竞技内容,传承各种传统文化艺术,“鞍瓦”节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还能够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困“鞍瓦”属民间活动,缺乏组织和活动经费。加之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后继乏人,些活动和程序已经简化或无法进行,平秋重阳“鞍瓦”已濒临失传。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