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惠州市 > 惠阳区

皆歌飞过淡水河

皆歌飞过淡水河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皆歌飞过淡水河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淡水河是惠阳人民的母亲河,是东江二级支流,全长95公里。它发源于海拔944米的深圳最高峰梧桐山。梧桐山山高林密,集雨面积广阔,使淡水河长年水量充足。淡水河惠阳段长55.8公里,占淡水河总长度的一半以上,穿越了惠阳大半个区域,流域面积达745.9平方公里,占惠阳总面积的75%。千百年来,淡水河滋润着广袤的惠阳大地,使惠阳这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惠阳子民,惠阳百姓临河而居,广大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数百多年来,能歌善舞的惠阳人民养成了用歌舞传唱婚嫁喜丧、农事节日的习惯。他们聚集在河边、堤坝,或喜极而歌,或悲痛而舞;边唱边跳,边舞边唱,场面热烈感人……久而久之,逐步形成“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和“镇隆春牛舞曲”等独具惠阳特色的歌舞。2013年12月,以永湖皆歌为主、包括淡水客家山歌、镇隆春牛舞曲的“惠阳皆歌”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惠州市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我唱山歌你来和。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名士、《琴赋》作者嵇康认为,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惠阳95%以上的人讲客家话。惠阳客家人爱唱山歌。数百年来,唱山歌、对山歌就是惠阳客家人常见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而在惠阳所有客家山歌中,淡水客家山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查阅1965年1月由惠阳县文化馆和惠州市文化馆合编出版的《山歌选》,可以看到,该书收集了流行于东江流域的各种山歌及曲调153首之多,其中就有惠阳的淡水山歌;2011年初由原惠阳崇雅中学老师彭木林、卢柏容、杨爵良、曾繁田等人合编的《淡水客家话探趣》一书中,也收录了多首淡水客家山歌。可见,淡水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入山只见藤缠树,

出山又见树缠藤;

藤死树生缠到死,

树死藤生死也缠”。

这首歌词内容纯朴、通俗易懂的山歌就是淡水客家山歌。它用意双关,情深意切,常被青年男女用来表白爱慕之情,在惠阳淡水、秋长、沙田,包括深圳龙岗、坑梓(原属惠阳地区)一带传唱很广。

淡水客家山歌常借景比兴,以抒 趣,随口唱出,生动自然,不加文饰。唱山歌时多为男女对唱,声调清亮委婉,美妙动听。又如:

“(男)阿哥有情妹有情,

两人牵手去拜神,

(女)阿哥烧香妹点烛;

神明保佑涯两人。”

还有:

“(男)哟嗬!

乜介样人得人恼呀,

乜介样人最唔好,

乜介样人最可爱

乜介名声最荣耀

(女)哟嗬!

嫖, 饮吹得人恼呀!

好食懒做最唔好!

这种对歌的形式主要以一唱一答的方式进行,不单要求对歌者要有丰富的 经验,还要机灵,有急才。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对答如流。

淡水客家山歌传承人代廖强说,淡水客家山歌男女老少皆宜,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要好好地传承下去。廖强被誉为淡水客家山歌王,创作了100多首客家山歌。“沥翻歌沥翻歌,沥翻拿凳沥翻坐,拿梯下井捉鸟仔,提梯上树捞滑哥……”这是他创作的淡水客家山歌《沥翻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广为传唱。

春牛舞出喜和乐。在惠阳的西部,有一座海拔1034米的白云嶂山,是惠阳的最高峰。山的西面脚下,有一个叫大光村的村庄,村里盛产荔枝,镇隆荔枝美名远扬。村里还有一座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围屋,叫崇林世居。镇隆春牛舞曲(又叫“镇隆春牛调”)就主要起源于这里。

“春牛的古仔到来临,

涯来恭贺拣齐人啊!

恭贺拣齐添福寿,

添福添寿万年兴啊!”

近年来,镇隆镇几乎每年都会在崇林世居举办荔枝文化节,由惠阳春牛舞曲代表性传承人、年近80岁的钟爱娣带领的春牛舞曲表演队上台表演,受到村民和游客的热烈欢迎。

春牛舞曲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由当时的原惠阳县潼湖公社(镇隆当时属于潼湖公社管辖)根据传统客家山歌《春牛歌》,改编排练出一个“春牛舞曲”节目。发展至今,已成为惠阳客家山歌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而《春牛歌》起源于清朝中、后期的《春牛调》。起初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后来才慢慢形成了反映镇隆客家人熟悉的耕种、除草、收割等劳动场面,以及丰收、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内容的歌词。《春牛歌》于清末民国初在镇隆大光、长龙、高田、井龙一带客家人群中流传开来。之所以被称为《春牛舞曲》,是因为在春分这一天,村里会举行开耕仪式,仪式结束后,全村才可以开耕。就是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赶着一头套好犁耙的健壮大水牛或大黄牛到村头的田里犁地,全村人都会到田边围观,非常热闹。仪式结束后,就表演《春牛舞曲》。一般由7个人进行演出:1名演牵“牛”犁田的农民、1名演扛锄头的农民、2名演挑花篮的姑娘、1名演秀才,还有2人饰演耕牛。春牛舞曲通常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如意的词语作为开场白,然后通过唱各种祝福语,舞对应耕种、除草、收割等劳动场面,及丰收、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内容的动作。表演过程中,七名演员各司其职,唱到那个环节,那个演员(有时是几个)就做出对应的动作,或者是自己边唱边舞,动作配合娴熟、恰到好处,节奏感很强,同时不乏夸张、诙谐、搞笑成份,场面气氛热烈、喜庆,极具观赏性。一场春牛舞曲表演下来,通常要1个多小时。

以前每逢村子里舞春牛,崇林世居门前的大禾坪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有时通宵达旦舞春牛,村民都还嫌不够尽兴。或许那时人们 太苦太清贫了,快乐来之不易,大家沉浸在春牛舞曲那欢乐氛围里,久久不愿散去。

皆歌飞过淡水河。在包括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镇隆春牛舞曲的“惠阳皆歌”中,尤以永湖皆歌在广东客家山歌中独具惠阳地方特色。

“皆歌一唱闹洋洋啦呢(金牡丹呀)

涯唱皆歌疑接腔(牡丹花)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麒麟对狮子啦呢(金牡丹哪)

唱出那金鸡对凤凰(牡丹花)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牛郎对织女啦呢(金牡丹哪)

唱出那日头对月光(牡丹花)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呀嘿哟呵

係呵係

……”

这就是惠州市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黄红英的代表作、永湖皆歌《皆歌一唱闹洋洋》。黄红英本人是永湖皆歌传承人之一。

让我们在永湖皆歌那简朴的曲调、独特的衬词中探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吧。

据黄红英的女儿、也是永湖皆歌传承人的邓圣男的考证及其他历史资料反映,永湖皆歌是清末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期,发源于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并广泛流传于惠州地区及周边客家人居住地域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因其人人都能唱、人人都爱唱,有皆唱之意,故名“皆歌”。永湖皆歌最初传唱时间是在一百多年前,当时永湖镇个别村里一些会唱歌、弹奏的客家人自发组成乐队,一开始是在节假日自娱自乐。后来村里一些有钱人家遇上婚宴、寿诞、添丁这些喜事了,也请这些乐队去唱歌助兴;或者请去为年纪超过60岁的老人逝世后做“喜丧”,祈祷逝者安息。经过百多年的不断完善补充,永湖皆歌逐渐形成情歌类、生产类、嫁歌类、人情风俗类等数种歌词,并广泛流传到惠阳周边客家人地方。

永湖皆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清唱、用乐器伴唱,独唱、齐唱,对唱、众人伴唱等等。但在所有演唱形式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唱众和。就是在- 时,由一个大家公认皆歌唱得最好的人演唱,领唱的人根据- 的主题或者节假日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歌词演唱,众人再根据皆歌固定的衬词部分和唱,如“金牡丹”、“金凤凰”。由于皆歌曲调数百年来传唱已久,早有固定模式,人们都知道何时参与,何时和合。永湖皆歌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之所以广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受演唱场地、演出条件的限制。不管是在田头地尾,还是在晒谷坪上,甚至在狭窄的客家人堂屋内、客厅里,只要兴之所至,人们都可以张口就唱,那快板式的语言,欢快或悲伤的曲调,以及特定的衬词,很容易调动大家参加进来。

永湖皆歌的命运也像弯曲婉转的淡水河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惠阳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习惯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活动。永湖皆歌一唱众和的特征非常适合群体劳动场面和大型- 活动,所以在那个时期,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和镇隆春牛调都广受欢迎。这几个镇还成立了专门的文艺宣传队,挑选优秀队员,撰写歌词、谱曲,到各村去演出,永湖皆歌红遍惠阳大地。但后来随着“文革 ”开始,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流行音乐兴起,永湖皆歌慢慢沉寂了……

认真聆听、观赏和研究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和镇隆春牛舞曲,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植根于惠阳客家地方,由惠阳客家人传唱,反映惠阳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劳动耕作场面、红白喜事等等;同时又各有各的特色:淡水客家山歌口语化、大众化特点突出,和广东其他客家地区的山歌有较多相似之处;镇隆春牛舞曲重点在舞、看点也在舞;永湖皆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别具一格的衬词上:第一句歌词后,接着有一句衬词:“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词后,同样有一句衬词:“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这两句衬词是固定不变的,跟随它的曲调也是不变的。这些衬词是广东其他客家山歌所没有的。就是这个独具特色的衬词,使永湖皆歌不单在惠阳客家山歌中独树一帜,还在广东客家山歌中脱颖而出。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惠阳文化部门才会用“惠阳皆歌”来统称惠阳三个地方音乐,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获批。

近年来,随着惠州市、惠阳区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包括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和镇隆春牛调的惠阳皆歌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和发展。2012年,永湖镇老体协舞蹈队专门成立了有约十名队员的皆歌小分队,她们几乎每天都在镇文化站里,与群众一起传唱永湖皆歌。永湖皆歌又开始陆续出现在永湖、淡水和惠州等地的演出舞台,成为群众喜爱的节目之一。而早在2007年3月,黄红英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民歌世界》栏目拍摄《客家妹子》专辑,该专辑收录了十多首经重新整理、的永湖皆歌,节目播出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从此以后,永湖皆歌一次又一次漂洋过海,受到世人的瞩目。去年7月份和9月份,惠阳惠凤客家艺术团和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又一次受澳门和马来西亚有关方面的邀请,相继赴两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地观众带去《我系客家人》、《唱山歌》、《做乜计》等一批惠阳皆歌,惠阳皆歌再次唱响澳门和马来西亚。

而随着惠阳皆歌的再度兴起,也引起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等媒体的关注。邓圣男、刘明霞等一批专家、作家也撰写和创作了一批科研论文及文艺作品。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惠阳皆歌,这支来源于古老的中原汉民族、植根于惠阳深厚客家文化底蕴的艺术奇葩,必将乘着我国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春风,飞过淡水河畔,飞越惠阳大地,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信息来源: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下一篇:黄金酥丸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