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芜湖市 > 镜湖区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记录了南宋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涝、造福桑梓的一段历史。芜湖地区沟塘纵横、水系发达,平均海拔仅为6-10米,东北高、西南底,地势低洼,丘阜林立。宋代,在鸡毛山小高地上建立了夯土型芜湖古城。南宋初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兴起,大举南下。江淮之间烽火狼烟、生灵涂炭。公元1143年(绍兴十三年)为避战乱,12岁的张孝祥随父张祁从世居历阳乌江(今和县乌江镇)鸡笼山举族南迁至芜湖城西之升仙桥西(今长街状元坊),聚族而居。其时,芜湖城西一带,南邻青弋江、北依赭山、西靠范罗山、东为城池高地,乃三面高地环抱之中的一片水乡。在此,张家拥有数百亩田地,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家。少年的张孝祥在这岗阜水乡的环境中开始了读圣贤书、走科举路的人生旅途。23岁时张孝祥科举及第,走上了为官从政之道。张孝祥是一个胸怀报国之志、心系百姓疾苦的文人,他务实敢为、为政有治绩;然其生性耿直“立朝抗论,与人主争是非,不允不已”难以为朝廷所容纳,数次被贬。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孝祥第一次罢官回芜,面对本地“两般种田一般苦,一处祈晴一祈雨。去年水大高田熟,低田不收一粒谷”的农业生产状况,捐出了自家良田百亩,挖掘成湖。人工湖开凿成功后,他将此湖命名为“陶塘”,以志其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崇敬之情。“陶塘”即为今天的镜湖。从此,镜湖——这片人工湖伴随着芜湖这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调节生态、发展经济、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为芜湖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孝祥捐田造湖的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极高的人文价值,它包含了芜湖传统文化的多种优秀元素,即:“天人合一”的质朴生态意识和实用主义的美学观,以及芜湖人民敬德扬善的积极价值取向;具有脍炙人口的感染力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的社会伦理价值,是芜湖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下一篇:九井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