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白马岗村的跑竹马创立于清朝末年,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距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跑竹马的道具原料为竹篾子和糊窗户用的韧性很强的毛头纸,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竹马表演套路主要有《二龙出水》、《五股攒心》、《四门抖底》等,演出时伴奏齐鸣,先绕场,姿态轻盈,串铃叮当响,热闹非凡,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在慢步行进时,加以民间小曲演唱,其词曲婉转、古朴。男演员身穿马褂、彩裤、系大带、头戴蓝色方巾;女演员穿玫瑰红旗袍,戴七星娥子。白马岗跑竹马的基本动作有马蹄步、双错步、横挪步、驾马式、摧马式、勤马式等。伴奏乐器有大鼓、铙、镲、小钹、小锣等。
通过艺人们多年的演出和完善,演出由小而大。到清光绪末年,白马岗跑竹马已发展成群舞,少至十来人多至三十人不等。起初表现的是赵子龙遇难的故事,后又有《吴三桂搬兵》、《昭君出塞》等,民间故事的表演。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改为《欢迎八路军》;1945年冬在庆祝抗战胜利大会进行了演出,该舞改为《万马奔腾庆胜利》,获得边区政府的嘉奖和好评。
白马岗跑竹马多用于喜庆和祭祀活动,逢年必闹,逢庙必耍,逢会必演。该舞至今仍活跃在灵寿白马岗村周围一带,春节、闹元宵,街头每年都能看到它的踪影,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