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东营 > 广饶县

大码头苇编工艺

大码头苇编工艺
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码头苇编工艺为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码头镇编织苇席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大码头镇是退海、湖之地,苇蒲丛生。因此苇编制品也成为大码头镇一带百姓的支柱产业,由于当地芦苇资源丰厚,当地的世世代代靠的是家族传承,凭的是个人悟性,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在从事苇编业。解放后,困难时期,这里百姓用编织的苇席到胶东等地换回粮食、地瓜干等,养活了这方土地上的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码头苇席在全国享有盛名,年产苇席300多万张,产品销往河北、河南、安徽、东北三省、本省各地市,还曾大量出口朝鲜的仁川、俄国的海参葳等地,建国初期成立码头苇席生产合作社,大力发展苇席编织,当地及附近沿海的苇草不够用,就用桓台马踏湖、博兴锦秋湖的苇草,后来还不够,苇草采购队伍把触角伸向江苏射阳、安徽巢湖,甚至到全国芦苇产量最大的新疆博斯滕湖,并派出40多人在新疆博斯滕湖加工苇草,将席篾打捆,用火车不远万里发往辛店站然后运至广饶码头一带,以此来供应编席之用,这种形式延续十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草”才停止往广饶码头发运。

近几年,芦苇编织工艺随着日月的更迭,不再是大码头镇上农家人谋生的手段,昔日创造出富足生活的苇编大户、销售大户逐渐消失,传统的苇编工艺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下一篇:李鹊虎头鞋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