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怒江州 > 贡山县

丙中洛乡怒族传统文化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丙中洛乡怒族传统文化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丙中洛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北面高黎贡山脚下,海拔1430~5128米。辖4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包括秋那桶、甲生、丙中洛等怒族村寨。全乡共有农户1570户,6093人,其中怒族3031人,占全乡总人口50%(2003年)。村寨四周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自然环境良好。以传统山地农耕为主,人均耕地面积2.52亩,人均年纯收入807元(2003年)。

丙中洛境内景点有怒江第一湾、贡丹神山、嘎娃嘎普雪山、石门关、普化寺、田园景观等,自然景观优美。传统的民居形式与村寨聚落格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木楞房、土墙房、干栏式建筑房屋占99.7%以上,均有独特的石板屋顶、石板盖。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都保存着完整的祭祀礼仪。

丙中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突出的特色是这里的自然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几教共存并和睦相处。普化寺是全乡佛教的中心寺,始建于1766年,重建于1933年。信奉佛教的人家都有烧香台,用于家庭祭祀活动。很多怒族大村都有教堂,其中以重丁天主教堂年代最久,始建于1896年,于1997年重建。有宗教节日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自然信仰中,岩神“吉米达”是最主要的崇拜神,集山神、猎神、谷神、生育神、婚配神、保护神等诸神职能于一身。有拜仙洞、接“圣水”等祭祀活动。

怒族妇女服饰朴素大方,美观简洁:上身着各色长袖内衣,外穿无袖坎肩,腰扎鲜艳长布围腰,下着白色或黑色裤。喜爱佩戴银首饰、银手镯、耳环等。保留传统纺织技艺,主要织怒族毯“拥朵”,用于缝制毯子、筒裙、床单、上衣、围腰、挂包等,几乎每家都有织机,成年女子都会织。

怒族锅庄舞、民歌、音乐形态保存完整。

怒族无文字,民间文学均以口传方式传承。神话主要有讲述怒族起源历史的《天地的由来》、《打雷的由来》、《三妹与蛇郎》、《为什么怒族没有文字》等。民间故事中有讲述伦理道德的《孤儿的奇遇》、《猎人的妻子》、《兄弟和好》等;有爱情故事《聪明的九妹》、《花鱼姑娘》等;有动物故事《兔子除虎》、《猎人与虎》等。

怒族酷爱歌舞。民歌有叙事歌《创世纪》、山歌、劳动歌、儿歌、哄娃娃调(即催眠曲)、悼念歌、祭祀歌等。其中山歌较丰富,内容、题材广泛,除青年男女间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外,也常用于抒发个人内心的多种情感。舞蹈主要有模拟动物形态的斗鸡舞、孔雀舞、乌鸦喝水舞、蝴蝶舞、赶乌鸦等,还有反映生产生活的舂墙舞、丰收舞、搓小米舞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盖房等都要唱歌、跳舞,旋律舒缓优雅,舞姿优美古朴。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竹笛、弦子等。

传统体育活动有射弩、爬竹竿、劈柴、搓麻、爬绳、斗角、跳竹、荡秋千、摔跤等。

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仙女节。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提前酿酒、砍柴、舂粑粑、杀猪和打扫庭院。除夕之夜,要祭祀火塘中的铁三脚架才能吃饭。新年第一天凌晨鸡叫头遍,人们争相去打“祖先水”以求吉祥。大年初一至初三不串门,吃饭禁喝汤。春节期间各村寨的年轻人举行射弩、摔跤、荡秋千比赛,老年人则相聚一堂饮酒、唱古歌。“仙女节”又称为“山母节”或“鲜花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过节,过节时要到山洞举行祭祀活动,接仙女的“乳汁”亦即钟乳石滴水——圣水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