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 > 宁阳县

宁阳木偶戏

宁阳木偶戏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木偶戏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列子·汤问篇》记载,周穆王时,就已经有木偶表演。宋代,傀儡戏进入全盛时期,形式成熟,种类繁多,出现了杖头、提线木偶,还有药发傀儡、水傀儡和肉傀儡等种类的傀儡戏表演。

历史渊源宁阳县的木偶属于杖头木偶类,在清朝后期(距今约130年),由河北吴桥艺人传艺于宁阳堽城孙家滩的孙方振。孙方振和他的四个儿子对木偶戏做出大胆革新,由只演小戏改演大型的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演出范围涵盖枣庄、徐州、宿县、蚌埠、淄川、博山等城市。1940年,宁阳木偶戏在济南演出时和山东梆子著名演员窦朝荣相遇,窦说:“你们是山东梆子戏打开济南的先行官”。1944年左右,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艺人和戏班经常受到破孩,演出常被禁止,宁阳木偶戏由先前的兴盛-进入冷冻期。解放后,政府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使宁阳木偶戏重获新生,并得以进一步壮大,成立了木偶剧团。经以孙云滕、孙云清、孙振焕为代表的孙氏几代人的努力,宁阳木偶戏演出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安徽、江苏和山东省内许多城市都有很大影响,足迹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演出剧目40多个。文革期间,该团-解散,宁阳木偶戏几近失传。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对宁阳木偶戏进行了重点扶持,宁阳木偶戏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孙氏传人孙振涛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对宁阳木偶戏又进行了抢救、挖掘、改革创新。如今宁阳木偶戏继续活跃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

艺术特点宁阳木偶是由全国唯一四根棍发展为三根棍的杖头木偶,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号称“江北第一木偶”。唱腔以山东梆子、山东吕剧、豫剧等为主,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是全国稀有地方剧种之一。

宁阳木偶戏具有它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是宁阳木偶戏体现着我国北方木偶独特的艺术特征。宁阳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演员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乐队由原来的“紧七慢八”而逐步扩大到多种民族乐器齐备,甚至用上了西洋乐器;武场由锣鼓三件一人敲,改为单提单打,增强了艺术效果;宁阳木偶属杖头木偶类,最早的人子个头较小,多用香面捏制,造型粗糙,舞台窄小,形似小轿。后经孙家兄弟对其改进,木偶人子个头大似茶壶,多用木头雕刻,形象变的夸张逼真,嘴、眼、耳朵、舌头、胡须都能活动,能够传神示意。操纵木偶法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由四根棍发展为三根棍。舞台也做了大胆革新,由不足2米加宽到6—8米,高4—5米。宁阳木偶戏善于变化,尤以表演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效果最佳。演出剧目老少皆宜。1962年,孙云滕、孙云清、孙振焕等人赴京演出经典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二是宁阳木偶戏主要演出剧目及唱腔丰富多彩。宁阳木偶戏的演出代表剧目主要有:《王小赶脚》、《陈平打朝》、《反杨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唱腔由开始单一的山东梆子又相继增添了京剧、吕剧、豫剧等多种唱腔。三是宁阳木偶戏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大胆将绘制脸谱的颜料改进为丙烯颜料,将白粉、鸡蛋清和油画色结合使用,因为丙烯颜料颜色鲜艳具有不反光、防水,不易破裂等特点,绘制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木偶的制作步骤:首先将调制好的纸浆和麻纸在木偶模具外层糊好,等纸浆和麻纸干透后,将其与模具分离。由专业人员根据生旦净末丑角色的不同,勾画脸谱,特别是眼珠、唇齿、手、眉毛等地方都要着重突出,务使木偶人子个性突出、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木偶的服装,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裁剪,传统戏、时装戏均有。

基本特征一是社会普及性。演出地区主要在山东济南、泰安、聊城、济宁、德州、菏泽等地,并影响到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由于形象逼真,操作娴熟,并与山东梆子、吕剧、豫剧等地方剧种有机的结合,辐射、影响地区广泛。二是民间娱乐性。宁阳木偶戏剧目丰富,演出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生活。它的故事内容以民间传说、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为主,真正起到娱乐大众的目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三是独特艺术性。宁阳木偶戏从制作、操纵到演出整个过程把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人能演多个角色,能唱多种唱腔,这在其它地方剧种中是难以见到的。

艺术及市场开发价值宁阳木偶造型逼真,根据人物需要,耳朵、舌头、眼睛、胡须、手指等都可以活动,能做各种动作,能传神示意。它从制作到演出整个过程对当时和后来的美术、雕刻、手工制作、音乐、表演、戏曲等艺术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宁阳木偶制作和操纵方法独特,人子活灵活现,演出剧目丰富,演出内容贴近百姓,影响地区广泛有很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江北的地方剧种中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因此它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很大。

保护及开发宁阳县政府向社会筹集资金5万元,成立了宁阳县业余木偶剧团。宁阳县文化部门投资5000元为宁阳木偶戏传人购置了乐器,还投资1万元抢救、收集、整理了孙氏传人100多年宁阳木偶戏的发展资料。2006年9月,县政府明确指出“木偶戏是特色文化重点,全力抢救、挖掘”,同时制定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大胆创新”的工作思路,并建立了“老艺人带新徒、签定传承关系”的人才队伍,把“江北第一木偶”这一品牌,纳入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2007年1月,宁阳木偶戏这一传统戏曲,被收录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篇:宁阳彩粽及送粽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