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有“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之美誉。
鞭炮烟花与中国的古代礼仪制度分不开。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乔迁新寓,破土奠基,生意开张,亡者礼葬等无不燃放花炮。
传统的浏阳花炮技艺,全靠手工制作,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如扯筒子、褙纸、洗筒、筑底泥、装硝、封颈、钻眼、插引、结鞭、切纸、腰筒、制药、掺煤、碎黄土等,都系手工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研制成功安全可靠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产品3000余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浏阳花炮是驰名中外的湖南传统特产和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素有"鞭炮之乡"誉称。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一度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民间传统节日,或各种庆典晚会,人们便争放鞭炮烟花以示喜庆,烟花的结构新颖,装潢美观,燃放时,绚丽多彩,有声有色,能给人以清新舒畅,欢快旷达的感受。特别是夜间燃放,金花四溅,五彩缤纷,或旋转窜跃于地面,或飞腾闪耀于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赋予“浏阳花炮震天下”的美名。
历史上对鞭炮的起源曾有很多记载,传说爆竹的发明者为唐代的李畋,被奉为鞭爆业的祖师。据唐代的《异闻录》记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崇,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看来最早的爆竹”大抵是经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之声,待火药发明之后,才有了纸卷爆竹。
浏阳花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爆竹种类,产生于唐宋时期,包括鞭炮和烟花。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
花炮与焰火的制造源于别出心裁的燃放爆竹的方式,如:将未燃的爆竹掰开,断口处的黑硝见火则喷出一股火焰,将相连的一圈折断的鞭炮引燃,会蓬起一团蓝色的火焰,让一颗颗小小的火花漫腾起来,炸出来的情趣是多姿多彩的;置于容器中盖着炸,声音瓮声瓮气;丢在水里炸,会炸得孩子满脸泥水,满脸傻笑;放鞭炮的花样,也名目繁多,往空中一甩者为"冲天爆",将爆竹裹在泥团里扔在空中,泥雨四溅者名曰"龙王送雨",将点燃的鞭炮丢进水塘,水花四溅,曰"蕴着发"。
这些别出心裁的燃放方式所引发的想象,已具有了花炮和焰火的雏形。自然,制造花炮主要还是满足官府庆典的需要。传说雍正皇帝登基时,为改元正朔,要在元年元宵佳节燃放响炮、花炮,传旨鞭炮行业,要创新花上京。其时浏阳官吏诚惶诚恐,四处张贴告示,广纳良才,并指令鞭炮能手李泰限期创出新花进贡,致使李泰寝食不安。一日,他路过铁匠铺,见锤下星火四射,有长有短,有红有白,有粗有细,有粒有丝,顿生灵感。随后李泰扫了一些铁屑,回到家中把其锤得粉碎,再掺以火药和米汤搅和在一起。铁砂、火药拌和得大小粗细不等,再以黑硝作动力,装于底部导火线处,于是,便造出了喷射花色形态各异、或梅或菊的花朵来。待李泰的新花在紫荆城上空高升钻天,落下缤纷的花雨,雍正看得眼花缭乱。从此,浏阳便享有"花炮之乡"的美名。
早在清代康熙年间,浏阳花炮的生产已具相当规模。至光绪年间,它已销往香港、澳门、南洋诸国,成为名牌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浏阳花炮发展到外销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3大类三千多个。
浏阳花炮的品种名目繁多。按燃放效果分,主要有十三大类:喷花类、旋转类、旋转升空类、火箭类、吐珠类、小礼花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组合烟花类、践香类、摩擦炮类、礼花弹等;具体又可分为冷光烟花、礼花弹、盆花、罗马烛光、火箭、电光花、舞台烟花、冷焰火、瞬间烟花、火炬烟花、玩具烟花、鞭炮、舞台喷泉、架子烟花、日景烟花等3000多个;另外,浏阳生产的大型烟花,主要供大型焰火晚会欣赏而制造。主要种类有"焰火字幕"、"礼花弹"、"盆花"、"火箭"、"大彩火轮"、"架上烟花"6种,每年都有数十至上百个品类、规格。
浏阳,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花炮产销地。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传统节日中,人们无不放鞭炮烟花以志喜庆。举行各种祭祀庆典时,也须燃放花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浏阳市人民政府为保护主体。
钟自奇(浏阳花炮制作工艺) 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钟自奇,男。1956年出生。多年来,钟自奇一直致力于自主开发与研究浏阳花炮产品,本人设计与研究的产品有多段笛音烟花(金星闪闪)获得国家专利。合作研制的产品有《Gx2006-A型音乐焰火燃放控制系统》,《一种具定向尾翼的礼花弹》、《一种具水平定向装置的礼花弹》、《定向发射礼花》、《定向礼花弹发射架》。 ......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