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海盐

海盐骚子

海盐骚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盐骚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盐骚子是明代四大声腔(戈阳、余姚、海盐、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因其唱腔的优美细腻,并用官话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的欢迎,成为影响最大的雅戏曲。明万历以后,水磨昆山腔兴起,逐渐被改革后的昆曲所取代。

海盐骚子依附于古老的民间祭祀仪式——“待佛”,是融宗教信仰、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于一体的海盐独有的民俗风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献记载来看,已有480多年历史。从骚子艺人的传承关系来看,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待佛仪式开始后,骚子按照仪式程序进行演唱,一般由两名骚子轮流主唱,时而运用说、表、念、唱等曲艺常用表演手法,时而分生、旦、净、末、丑、外等戏曲角色进行拆唱,再加上相帮的伴唱或乐队的伴奏,顿时,南腔北调,俚语俗乐,绘声绘色,滑稽风趣。丰富多彩的演唱,吸引亲朋诸友、四邻八舍争相前往观看,热闹非凡,气氛欢快热烈。

从传统的表演艺术角度上来说,海盐骚子是以文学本子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术。

骚子演唱时不化妆,身穿长衫(清代穿长袍马褂子),手中不拿一样道具,一般采用站唱、起角色拆唱及一唱众和或乐队伴奏的形式。一般以叙事为主的全韵文曲目,由一名骚子全程演唱完一本曲目。目前在海盐境内已收集到100册清末民间的原始手抄本,其中最早为1879年(清光绪五年)本。

海盐骚子是海盐民间文化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它相传产生于明嘉靖前,最初为一种民间祭祀仪式活动,在祭祀活动中演唱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当地风物、生产生活、新闻轶事等。其后又汲取了讲唱(如宣卷)的说表念唱、戏剧(如海盐腔)的生旦净丑等角色、民间小调等艺术的部分表演形式和音乐,逐步演变成以文学唱本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具有风格独特的综合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海盐骚子与发源于海盐的中国戏曲最早的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有专家、学者称其是海盐腔的“活化石”,这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的骚子活动已基本停止,但其艺术的精华部分因深受当地群众喜欢而仍存在于民间。海盐骚子被列为省级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景宁畲族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