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市 > 旬阳县

旬阳民歌

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它同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旬阳地处秦巴腹地,汉水横贯东西,旬河纵穿南北,从远古的草莽山林繁衍到今天的肥田沃土,从原始的荒芜贫瘠发展到现代的昌盛文明,无不凝结着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创造。旬阳民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情感的心声,也是旬阳人民才能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旬阳这块热土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民族民间音乐史研究认为,现存在大量的传统民歌,多源自明代中叶以后,旬阳虽早在西汉建县,但山大人稀,地域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并不发达,加之历代的战乱,直至明代中期,这里还“政治不纲,寇盗蔓延、出入充斥、邑井萧条,如《汉志》所称火耕水耨,饮食给而不忧冻饿者,盖难言之。”(清乾隆《重修旬阳县志》序)。明清两代,南方和中原各省居民,纷纷向秦巴山区迁徙,是旬阳近代人口发展的基础。移民开发带来了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现在我们能够收集到的流传在县境的传统民歌,应当是在明代以后产生和流传于旬阳境内的,更确切地判断,当是清代末期民国时期流传在旬阳的民歌。新中国建立以后,广大的音乐工作者,重视民间艺术的发掘与保护、搜集与整理。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省地各级音乐工作者曾多次、多人来旬阳采风,收集整理旬阳民歌,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全国范围内的民间音乐集成工作的开展,为旬阳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旬阳民歌集成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8月结集成册的《旬阳民歌集成》共有七卷,收集各类民歌(包括曲艺和小戏曲)868曲,其中34首被《陕西民歌集成卷》收录。为旬阳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学习、了解传统民歌,创新和发展旬阳民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旬阳民歌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风格和色彩都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征。

一、旬阳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旬阳民歌在反映历代劳动人民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有表现广大农民终年辛苦劳作,却过着贫困交加生活的《长工调》、《受折磨》;有表现汉江船工水上劳动的各类《船工号子》,也有抒发他们对不平等社会制度悲愤控诉的《五更吃酒》;有描写赶山脚夫生活和情感的《桑木扁担》、《想姐想得不耐烦》;也有反映各类手工匠人劳动和情趣的《扯板》、《女娃十顿打》;还有市井小贩、乡村货郎的《卖毛兰》、《卖杂货》、《卖扁食》;有表现多种田野劳动生活的《进竹林》、《放竹排》、《割麦子》、《打桑枣》、《砍黄篙》、《摘花椒》、《打猪草》、《扫稻场》、《采茶》、《打鱼》、《织布》、《纺棉花》、《挑水歌》、《洗衣裳》、《放牛哞》、《放羊调》、《扯葛藤》、《捡干柴》、《锻磨锤》、《开染坊》等等,贴近生活,应有尽有,真可谓“世事皆入调,见景意交融”。当然表达劳动人民向往幸福生活,追求爱情自由的情歌在旬阳民歌中是占有相当比重的,有剽悍豪放的青年男子的《想姐想的不耐烦》、《捡干柴》、《桂花岭》、《爱姐白》、《包胡椒》;更有青春萌动的妙龄女子的《劝郎》、《送郎》、《望郎》;有悲叹不幸婚姻的《小寡妇上坟》、《受折磨》;有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月亮照樵楼》、《萤火虫》、《十恨》、《十写》;《姐家门上一树槐》等,除表达男欢女爱的情歌,还有寄托热爱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神仙调子》、《兰草花》、《白云头》;也有感悟世态炎凉,总结人生经验的《天上星多月不明》、《打秋千》、《一身兰》、《采茶》、《草鞋烂了四条筋》等,有褒扬圣贤英雄,传授历史故事的《小排王》、《倒卷帘》、《绣荷包》、《二十八宿闹昆阳》等。

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歌作为劳动人民的心声,产生和流传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民歌,在旬阳民歌中也不乏其例:三十年代流传在县境双河、红军一带的红军歌谣《十送红军歌》、《拉壮丁》;解放战争期间流传于汉江沿岸的《八路军来得好》、《妇女参军歌》、《姑娘放哨歌》;土地改革时期的《封建五千年》、《旧社会活闫王》、《妇女受苦歌》;1地代,兴修水利的《水库歌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革命、生产和生活,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旬阳民歌内容和题材的丰富性,为我们了解旬阳的过去,展现旬阳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文化的窗口。

二、旬阳民歌品种齐全,形式多样

就其民歌的分类来看,旬阳民歌品种齐全、形式多样,有其显著的多样性特征:号子在旬阳民歌中,数量虽不多,但它反映劳动生活的实用性和表现性都得到了体现,汉江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们各种劳动生活,有上水拉滩的《上滩号子》,有顺风上水的《扯蓬号子》,有顺流而下过激流险滩的《下滩号子》,有走平水、过村镇的《过街号子》,有船开头的《起锚号子》,有船靠岸的《弯船号子》等,还有产生和伴随其它行业劳动的《打油号子》、《打夯号子》、《锣鼓草》、《薅秧歌》等。这些劳动号子,节奏整齐、铿锵有力、曲调简朴,情绪激烈,性格豪迈,多采用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其领唱者多为劳动的组织者或指挥者,歌词多半即兴编唱,与劳动有关,劳动者则伴以整齐一致的号子声应合,其势壮观,其情激越,作为音乐的表现状态,把实用性和表现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畅而自由抒发劳动者情感的民歌。旬阳民歌中的山歌又称为“喊调子”,旬阳境内多山、劳动形态多样,砍柴、放牧、狩猎、种植,或在山路上爬涉,或在田梗上小憩,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情,即兴编唱。声调高吭、嘹亮,节奏舒展自由,多伴以自由延长音。山里人俗称“吆号子”。一曲《想姐想得不耐烦》把肩负重担,爬山涉水的赶山脚夫,孤寂时“四两灯草也难担”,而憧憬爱情时却又能“一连翻过九重山”的强烈情感反差渲泄的淋漓尽致;“高高山上一清泉,流来流去几千年,谁要喝了泉中水,活个长生不老仙”(神仙调子),把终年生活在山中,享受大自然恩赐,而自得其乐,乐此不彼的心旷神怡表达的无以附加;《姐家门上一树槐》悠长婉转的曲调绘神绘色的语言,把山乡妙龄女子思念期盼意中情人的神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旬阳民歌中的山歌既有男性阳刚粗犷豪放的《捡干柴》、《放竹排》;也有女子阴柔委婉秀丽的《摘花椒》、《兰草花》,有雄浑坦荡的《包胡椒》、《锻磨锤》,也有诙谐风趣的《摇仙桃》、《砍黄篙》。山歌通常有三种演唱方式,一是独唱,不分男女,自由吟唱,直畅地抒发情感;二是对唱,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交流心声,倾诉思念;或是相互讽喻,打情骂俏,攀比争势,这类山歌被称作“打仗”。三是在众多人劳动的场合,分成甲乙两队,交替对句,此起彼伏的山歌齐唱。(如《八板头》、《打带子》等)。旬阳民歌的山歌调子有无词和有词两类,无词山歌纯用衬字衬腔,仿拟自然音响,齐唱时还有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部,仿佛是两支不同的唢呐声(如《长板号子》、《一只白羊》、《想起来》等)。这类山歌调子、曲调优扬,速度徐缓,多用高腔(假嗓子)演唱,有词也是词短号子长,有的只有一句词(如《桂花岭》只有三个字),《一根竹子节节高》全曲四个乐句,十二个小节,把一句词分四句唱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商洛民歌